理查德·桑內特(Richard Sennett),1943年生於芝加哥,1969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耶魯大學講師(1968-1970)、布蘭德斯大學助理教授、紐約大學教授(1972-1998),1999年起擔任倫敦政經學院社會與文化理論教授,以及社會學與社會政策教授,並曾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與福柯有過閤作關係。他的研究領域為:城市社會學、藝術/音樂、傢庭、觀念史與身體史。他的著作甚豐,主要著作有:《19世紀的城市》(1969)、《階級中隱藏的傷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以及三部小說。 他在學術生涯中因其突齣貢獻獲奬無數,尤其是2006年,在德國“因為其對我們時代的理性的分析”、“在社會學和史學方麵的突齣成績”獲頒“黑格爾奬”,這個奬項每三年纔評選一次,此前獲奬的學者包括哈貝馬斯、保羅·利科。
《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是一部從城市形成和發展與人類生活互動視角切入的另類的文化史著作,是作者桑內特長期關注和研究的結晶。作者打破傳統史學研究框架,獨闢蹊徑,聚焦於人類身體和城市這兩大要素,考察瞭人類文明演進,確立瞭復原人類文明史的槳構。在作者築立的架構中,人類自希臘以來的城市發展史被濃縮概括為三種身體形象,分彆以身體的不同器官來命名,相應再現瞭三個重要時段的身體體驗與城市形象的相互關係。第一種類型命名為“聲音與眼睛的力量”;第二種類型稱作“心髒的運動”;第三種類型稱為“動脈與靜脈”。通過這三種類型的描述,桑內特試圖告訴我們,文化在創建和利用城市空間方麵曾經起到過重要的影響,但現在的城市理念卻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們心靈的麻木。人類隻有重新迴歸身體,迴歸感覺,纔能真正恢復被現代城市文明所排擠掉的人的身體和文化。《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齣於對現代文明的憂思,從另類視角闡述瞭曆史和現代發展,涵蓋曆史學和社會學,視野開闊,觀點新穎,頗具參考和藉鑒價值。
在齐美尔眼中,建筑物被赋予了高度抽象的哲思性。以桥与门为例,它们意味着两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客观事物对我们具有两重性,自然界中所有事物既可视作相互联系,又可视作相互分离,物质的不断转化——譬如能量——将一个物质与另一个物质联系起来。万物转化无穷才创造出宇...
評分世界丰富,脑容量又有限,看过了也未必记得住,快速理解一本书作者写作的动机、逻辑和方法,掠过构成文本肉体的知识细节,是阅读的方法?还是偷懒的借口? 《肉体与石头》是9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当时在执行365天每天一篇书评的自虐行为,我就是用前面的方式阅读该书,并概括了...
評分在齐美尔眼中,建筑物被赋予了高度抽象的哲思性。以桥与门为例,它们意味着两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客观事物对我们具有两重性,自然界中所有事物既可视作相互联系,又可视作相互分离,物质的不断转化——譬如能量——将一个物质与另一个物质联系起来。万物转化无穷才创造出宇...
評分在我的概念中,城市与身体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论题,更遑论从身体史的视角来切入城市文明史。但就是这个相当非主流的论题,不仅有人做了,而且做得相当到位,便有了这本书——《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 作者理查德•桑内特借用了福柯的微观权力论,将城市文明...
評分今年的开学典礼在新落成的体育馆,这个被我们叫惯了的钢菊,终于在2014年的夏天迎接了第一个重大的活动。开学典礼上樊院长将钢菊诠释为皇冠待冕时,让我初听起来有些冒冷汗。但是之后的话,又让我无比的汗颜。虽然每年毕业生晚会都会聆听院长的教诲,但很少真正听进去,而这次...
四星半。雖然角度新穎,不過最終與芒福德的許多觀點閤流。
评分四星半。雖然角度新穎,不過最終與芒福德的許多觀點閤流。
评分五星推薦~
评分城市是由各種不同的人所構成:相似的人無法讓城市存在。——亞裏士多德《政治學》
评分這角度太好玩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