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是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位大有潜力的学者,不幸于1992年因病英年早逝,时年40岁。主要著作有《现实主义的限制》、《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阅读》(与与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合编)。
“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安敏成所著的《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最后,《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还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种西方文学形式像现实主义那样,受到过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但是,在20世纪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却走完了始被引进、终被放弃的曲折历程。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现实主义本身的过错,还是中国的不幸?国人在...
评分 评分多棱镜下的革命话语和“现实主义” ——读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 文/林培源 1992年,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因病去世,时年40岁。安敏成是美国汉学界中少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英年早逝,是海外中国国文...
评分教材里到处都是现实主义,就一直没有意识到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自身的矛盾……也算是习焉不察了。安敏成的细读相当精彩,剖析鲁迅、叶圣陶等人文本中的矛盾鞭辟入里,让我好像第一认识了现实主义!而且,作为好的文学研究,唤醒了我对叶圣陶、张天翼小说的兴趣! Ps:《荆野先生》“modern”音译为“矛盾”这个想法太棒了!
评分安敏成写的好棒啊,值得重看。觉得博士论文有了学习对象,努力无限接近。
评分开掘的思路太棒了,简直可以看成海外汉学在现代文学领域“中国中心观”的实践成果。在作者看来,就西方批判现实主义而言,干预社会的缺位原本就是题中之义,好比周作人爱说的“嘴唇只有在不接吻的时候才唱歌”。于是这一泊来物撞到中国作家们心心念念的感时忧国情结时,便在强大的主体性面前发生畸变,成了我们看到的样子。有二三错字,“新儒家”指的应该就是“宋明理学”。
评分中国现代那一大批如今已读者寥寥的文学试验品,其实也是中国式情本位、五四的个人主义传统与城头变幻大王旗般的政治正确之间的紧张撕裂的牺牲品。只有少数几个作家在时代的这种巨大撕裂中得以幸存。
评分真心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