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1783-1842),本名亨利·贝尔。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战争。
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他才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在那里读书、写作,并且与意大利的革命党人交往密切。1830年“七月革命”后,司汤达被任命为意大利一个海滨小城的领事,直至1842年逝世。
司汤达写作很勤奋,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著名的短篇小说有《瓦尼娜·瓦尼尼》;长篇小说有《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红与黑》、《巴马修道院》、《亨利·勃吕拉传》等。除此之外还著有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等。
法语教授,1945年7月出生;
1969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
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退休。
《红与黑》
《红与黑》是司汤达在一桩真实的刑事案件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于连出身平民,因精通拉丁语而被聘为家庭教师,从此走上奋斗之路。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但却无法通过从军一展抱负,于是隐藏雄心,穿上黑袍成为教士,渴望通过教会之路爬上高位。自尊与自卑、真诚与虚伪、雄心与野心、正直与伪善、妥协与反抗等矛盾特征一直在于连身上对立存在。他的爱情也掺杂了野心和计谋,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爆发出真实动人的火花……
关于红与黑的涵义,关于于连这个人物,他的两段情事,说的已经太多了。对于大多数人,似乎只注意到了他的爱情,与两个贵族女人的纠葛,而忽略了他本人正是借助于征服女人来实现理想的意图。 一个年轻人怀着热烈的梦想走入世界,却发现自己面对的决不是一个理想国,也不是一个...
评分 评分第一、关于红与黑是对宗教的深刻批判,这句话需要正确理解一下,通过仔细阅读作品,在很多细节描述中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对宗教的批判与反对,只是针对当时宗教发展到那个阶段已经僵化扭曲、变形腐朽,日益衰落而阻碍社会发展时所呈现的情况,重点在于揭露与批判当时教会...
评分人物形象刻画入骨三分。于连是一个非常复杂又简单的人,性格决定命运。
评分心理描写看得我无比烦闷!
评分前程是一座海市蜃楼,而醉人的幸福都曾在我们的脚边。
评分分裂,矛盾,爱情。于连这样的人身边其实不少,在年轻的时候,或多或少,谁不是这样,强得可笑的自尊心,敏感,野心,蔑视一切,尤其是以为自己有点用处的时候。马蒂尔德一直活在梦幻中,热烈地要塑造出自己和祖上先辈一样的形象,非常空虚。德莱纳夫人,温柔真诚的女人,有钱人单调的生活没有给她很多经验,但她却因此而纯洁。这故事里频频出现的爱情,是19世纪欧洲式的,上流社会男子在妻子之外有情妇很时髦,都不算真爱,在这个故事里面也太戏剧化了。于连在生命即将结束看清自己的灵魂,但他死了,据说这是真事,此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显然不满,不止于剖析人性之复杂,反正,于连死掉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了,22岁这样看破生活也没什么意思了,只是,现实中犯罪的那个人的结局恐怕没有这么完美。
评分感觉于连和玛蒂尔达都太傲娇了,当然,两人的悲剧是性格和出身所决定的,不过综合下来,于连那个年代,如果他要发迹,除了个人奋斗,第一需要钱,第二要有贵族血统,第三,就是遇到拿破仑这种时代,至于爱情么,真的发迹了,恐怕玛蒂尔达和 德雷纳尔夫人一个都看不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