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1783-1842),本名亨利·贝尔。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战争。
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他才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在那里读书、写作,并且与意大利的革命党人交往密切。1830年“七月革命”后,司汤达被任命为意大利一个海滨小城的领事,直至1842年逝世。
司汤达写作很勤奋,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著名的短篇小说有《瓦尼娜·瓦尼尼》;长篇小说有《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红与黑》、《巴马修道院》、《亨利·勃吕拉传》等。除此之外还著有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等。
法语教授,1945年7月出生;
1969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
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退休。
《红与黑》
《红与黑》是司汤达在一桩真实的刑事案件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于连出身平民,因精通拉丁语而被聘为家庭教师,从此走上奋斗之路。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但却无法通过从军一展抱负,于是隐藏雄心,穿上黑袍成为教士,渴望通过教会之路爬上高位。自尊与自卑、真诚与虚伪、雄心与野心、正直与伪善、妥协与反抗等矛盾特征一直在于连身上对立存在。他的爱情也掺杂了野心和计谋,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爆发出真实动人的火花……
野心家?小白脸?抑或灵魂独立的守卫者 ——解读《红与黑》男主人公于连 《红与黑》往往被中国的一些评论家看做是一部反映下层平民青年通过不道德手段跻身上流的个人奋斗史小说。也有评论者讽刺男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吃女人软饭的小白脸。我以为,这两种评论反映的是一个流行厚黑...
评分《红与黑》具有多重主题,它被看做是一部政治小说,一部风俗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正是以于连与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之间爱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所以,对比这两种爱情是我们分析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于连的贫穷与骄傲引起的不同反应 于连是一个木匠...
评分1.读“古典作品”的风险,在于重述过n遍后的情节走向,已造成了某种复述模式的经典性乃至排他性。像《红与黑》这样一部总体上仍遵循着19世纪小说线性叙事规程的作品,大可以在140字之内概述剧情而无大异议。即便它所提供的剧情意外,也已在反复重述中被提炼为某种“典范”(比...
评分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
评分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
对于于连的性格真是无法用简单的几个词来形容,他有出众的相貌,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博学且工作认真有成绩;但是过分自卑带来的过分骄傲,野心,过于敏感接近于神经质,无信仰,这些致命的性格缺陷也致使他的所有优点均带给他毁灭性的命运。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评分没看到最后还以为就是个恋爱教材教辅
评分无感与所有人物
评分分裂,矛盾,爱情。于连这样的人身边其实不少,在年轻的时候,或多或少,谁不是这样,强得可笑的自尊心,敏感,野心,蔑视一切,尤其是以为自己有点用处的时候。马蒂尔德一直活在梦幻中,热烈地要塑造出自己和祖上先辈一样的形象,非常空虚。德莱纳夫人,温柔真诚的女人,有钱人单调的生活没有给她很多经验,但她却因此而纯洁。这故事里频频出现的爱情,是19世纪欧洲式的,上流社会男子在妻子之外有情妇很时髦,都不算真爱,在这个故事里面也太戏剧化了。于连在生命即将结束看清自己的灵魂,但他死了,据说这是真事,此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显然不满,不止于剖析人性之复杂,反正,于连死掉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了,22岁这样看破生活也没什么意思了,只是,现实中犯罪的那个人的结局恐怕没有这么完美。
评分前程是一座海市蜃楼,而醉人的幸福都曾在我们的脚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