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史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清人王鸣盛曾评价说:“此乃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资质通鉴》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质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数不胜数,毛泽东晚年曾讲,他将《资质通鉴》读过“一十七遍”。“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进行现代管理,是本书最想呈现给读者的智慧。
金庸1959年创建《明报》,从此每天一篇社论,对时局变化之预测,无不精准,观风云于未动,料巨变于未然,令人啧啧称奇。何以神奇若此?金庸解释:“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
评分金庸1959年创建《明报》,从此每天一篇社论,对时局变化之预测,无不精准,观风云于未动,料巨变于未然,令人啧啧称奇。何以神奇若此?金庸解释:“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
评分我相信,读书人都动过要读《资治通鉴》的想法,然后真正能坚持读完的绝对寥寥。比如我,坚持看了一年,也仅仅读了80%,看到中唐就搁置一边。 这实在是个遗憾,然而这个遗憾不可避免。我读的是岳麓版的《资治通鉴》,每小时仅能读十页,总共约1800页,这实在是一个浩大...
评分金庸1959年创建《明报》,从此每天一篇社论,对时局变化之预测,无不精准,观风云于未动,料巨变于未然,令人啧啧称奇。何以神奇若此?金庸解释:“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
评分我相信,读书人都动过要读《资治通鉴》的想法,然后真正能坚持读完的绝对寥寥。比如我,坚持看了一年,也仅仅读了80%,看到中唐就搁置一边。 这实在是个遗憾,然而这个遗憾不可避免。我读的是岳麓版的《资治通鉴》,每小时仅能读十页,总共约1800页,这实在是一个浩大...
适合读,容易读,值得读
评分国学与管理的巧妙结合,值得一读
评分这本书出版过程中,充满了对作者的愧疚。。。但希望最终有读者能喜爱它,觉得它有用并有价值。
评分适合读,容易读,值得读
评分加上流行的管理观念,有些流于表面,不过资治通鉴的来由“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帝王的必读教材,可在权力利益面前,就算滚瓜乱熟,依然重复前人的错误,管理这个东西不是靠书本能学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