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娜•托马斯(Dana Thomas),《新闻周刊》巴黎分社资深文化与时尚作家,她从1994年开始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报导,并且在各种刊物发表文章,包括《纽约客》、《哈泼时尚》、《时尚》、《华盛顿邮报》与伦敦的《金融时报》。她也是《哈泼时尚》杂志澳洲版巴黎特派员,以及巴黎英美媒体协会与海外媒体俱乐部成员。1996年到1999年,托马斯在巴黎的大学教授新闻学。
过去15年,她为《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与《时代》杂志巴黎分社撰写关于时尚与精品事业的报导,她探讨精品工业黑暗面的文章鞭辟入里,揭发普拉达、古驰与巴宝莉等名牌不愿让大众知道的真相。
★ 一部关于名牌的经典书。
★ 揭露奢侈品牌黑暗内幕的第一书,一部诙谐幽默、见识广博的社会史。
★ 本书历数了奢侈品在20世纪巨兽般的崛起、扩张、普及的过程,也揭露了如今奢侈品行业的暴利源头。
★ 本书既受到奇幻、幽默作家的热烈推荐,也得到严肃作家的亲睐;它总是被时尚编 辑所引述,被时政记者所推崇。
★ 娱乐界、时尚界、新闻界的必读经典,电影明星、流行歌手、国际名模的贴身读物。
★一切从你迈出的第一步开始。穿着深色西装、戴着无线耳机的男人安静地为你拉开厚重的玻璃门,店里鸦雀无声,装修时髦但充满极简主义风格,强调铬黄等中性色彩。身段苗条、话语轻柔的女店员在热情恭候顾客光临,小聚光灯把商品打磨得像件艺术品。就像一个编织得过于精美的梦境,除了最后的刷卡、签名可能会让你惊醒。
你可能负担不起造价200万人民币的定制晚礼服,但你可以花300块选一支口红,或者花2000块拥有一个钱包,上面同样有Chanel、Dior、LV的精致LOGO。 你可以说,这也是小小的奢华梦。但,这离奢华的本义有多远?
——《南方都市报》编辑 米亚
记得第一堂奢侈品牌课,老师就问了luxury是什么,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关于质量,梦想,生活方式,炫耀等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们眼中的奢侈存在在集团品牌所鼓吹构建出的blingbling梦想泡泡中。市场全球化和大众化奢侈的过渡使得奢侈品牌渐渐失去他们的灵魂,奢侈已...
评分上网的时候几乎在每个论坛都能看到关于“街拍”的帖子。这些街拍99%都是关于大牌明星(很多其实也并不大牌,而是所谓的时尚潮人)和模特是如何穿着或华贵耀眼或波西米亚的行头在街头出现的照片。这样的内容每每都是观者甚众,一有街拍帖子,必然会引起我国众上网女青年...
评分一般来说,你可以在未来的100年里这样打造自己的奢侈品品牌。 首先,你的血统很重要,最好非富即贵,但重点是自己一定是家道没落的普通人。有一个爱美的心,天子独特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有“手艺人的作品情怀”。 年轻时给别人打工没关系,但尽量找些名人或大品牌学设计学手...
评分在奢侈品民主化的浪潮下,每个国家都有一大批奢侈品牌的忠实粉丝,但不同国家的粉丝对奢侈品的态度却有所不同。 日本人对商品品质显示出无人企及的挑剔。“他们对细节的专注,对品质的要求,无可匹敌,毫不妥协。”香奈儿日本分公司董事长理查德•克拉斯(Richard Collasse...
评分刚看到书的名字时,以为是一本奢侈品的教科书。读了才知道原来是一本揭露奢侈品内幕的“反奢侈品”书。通过展示奢侈品来凸显一个人的权势与成就,这究竟是不是浪费的争论从公元前700年就开始了,直到现在也没能有个定论。但是看完这本述说奢侈品变味之路的书,才明白一个带着价...
衣服只是衣服,包也只是包,剩下的都是庸人自扰
评分如今国人对奢侈品的态度,就像10年前的日本,也将是10年后的印度,更早之前的欧洲也差不多,符号和logo的需求不会消失。说到底从上个世纪开始,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就已经消失了,买一只奢侈品手袋的购物体验或许是愉悦的,但也无异于去了趟GAP,差别只是价格。
评分最近总是有客户提出那种“我们要定位成XX界的LV”的需求,策划经理表示很无语并朝对方的脸扔了此书。(Google直译水平,看完序言基本上可以结束阅读了)
评分很不错,有趣,把奢侈品集团间的明争暗斗,写得扣人心弦。对奢侈品店铺的描写,也很令人神往。作者带着一些批判的态度来写这本书,多少觉得奢侈品走向大众化有些遗憾。在读的时候,不妨以更为轻松和中立的心态来面对。
评分闲时可读。流行文化背后的隐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