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年—1942年),黑龙江人。原名张道莹,笔名萧红,悄吟。1930年,结识萧军,两人相爱,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3年与萧军自赞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主要作品有长篇《马伯乐》,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萧红自传》内容包括:家族纪事、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皮球五、镀金的学说、祖父死了的时候、家族以外的人、琐事闲记、弃儿、小黑狗、中秋节、欧罗巴旅馆、雪天等内容。
不算自传,只是一些萧红一些文字的合集。她从孩子的眼睛去看家庭和家乡,有着非凡的文字魅力。比如,“我懂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就尽是些凶残的人了。”——就孤独到让人心疼。她致萧军的信,充满了关爱的问候,...
评分不算自传,只是一些萧红一些文字的合集。她从孩子的眼睛去看家庭和家乡,有着非凡的文字魅力。比如,“我懂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就尽是些凶残的人了。”——就孤独到让人心疼。她致萧军的信,充满了关爱的问候,...
评分有听说过她的《呼兰河传》但找遍了书馆只有她的这本自传和另外一位作者写有关萧红的自传书籍。我们身处于这个和平时代对于历史有无限回忆的空间与想象,有机会再借阅下她其他的著作。本书中最喜欢的是回忆鲁迅先生那段,文字细腻描述了她对鲁迅先生的记忆。同时她对于子女感情...
评分不算自传,只是一些萧红一些文字的合集。她从孩子的眼睛去看家庭和家乡,有着非凡的文字魅力。比如,“我懂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就尽是些凶残的人了。”——就孤独到让人心疼。她致萧军的信,充满了关爱的问候,...
评分对于萧红这个作家,我第一次接触是在中学读本里,她的《回忆鲁迅先生》描写了一个生动形象的鲁迅,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同时对于萧红留下了浅薄的记忆。对萧红真正的熟知是看了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大概讲述的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萧红一生的爱恨和在文...
初读回忆鲁迅先生总觉得特别,每一句都以鲁迅先生开头:鲁迅先生怎么怎么样,鲁迅先生怎么怎么样,才知道原来是在生命最后时期身体状态不大好的情况下,萧红口述,姚奔记录而成,就像一位朋友对你讲述另一位对他而言很重要的长辈,充满敬意与温情
评分第一部分是写萧红小时候,完全就是她的呼兰河外传。第二部分是讲她和萧军落魄的时候,那时候她笔下只有饿和冷。第三部分是她在日本给萧军写的信,恋爱中的女人总是免不了俗,即使是一个可以写这么浪漫的小说的作家。最喜欢的是她写回忆鲁迅先生那一部分。她讲她象个小孩子一样去问鲁迅她的裙子好不好看,鲁迅就给她讲穿衣服应该怎么穿。讲她每天去鲁迅家里,看到的鲁迅和许广平每天的生活,譬如鲁迅喜欢吃硬饭;客人来家里吃饭,油的东西,鲁迅就直接把自己的工作手稿拿出来给他们包着。还有鲁迅家里的摆着的万年青,到鲁迅死还一直是青的,装它的那个青花瓷的瓶子在鲁迅死后被放到他的墓前。她从女性视角来写,写的都是日常,琐碎,而且更多写的是许广平作为背后的女人的隐忍和伟大。是我看到的最不一样的回忆录。
评分随手找来,随手读完。不知道编排是否合理,对这样的书总有不信任感。敏感的作家,敏感的女人。萧红的文笔,有时候亲切,有时又实在絮叨凌乱腻味。这里头,最喜欢读,最常读的当然还是《回忆鲁迅先生》。另,《呼兰河传》可以重新一阅了,《生死场》现在差不多也有耐心再翻翻。想找一本好点的萧红传记,可惜《黄金时代》在校园小热,这些书就被文艺青年先下手为强了,总是找不到……
评分赞编辑。
评分还有很多应该算是“自传”的篇目没有收录,将来我来编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