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郁沁,199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6和2001年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本书被美国历史研究学会授予2007年度费正清奖,被评为东亚现代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作 者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南马路清修院居士林主持诵经仪式的下野军阀孙传芳被普通女子施剑翘枪杀。所谓“血溅佛堂”的刺孙事件,在后世以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和广播影视作品的形式广泛流传,作为民国年间所谓的“奇闻异事”和“血案秘闻”之一,被几代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描...
评分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南马路清修院居士林主持诵经仪式的下野军阀孙传芳被普通女子施剑翘枪杀。所谓“血溅佛堂”的刺孙事件,在后世以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和广播影视作品的形式广泛流传,作为民国年间所谓的“奇闻异事”和“血案秘闻”之一,被几代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描述得...
评分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南马路清修院居士林主持诵经仪式的下野军阀孙传芳被普通女子施剑翘枪杀。所谓“血溅佛堂”的刺孙事件,在后世以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和广播影视作品的形式广泛流传,作为民国年间所谓的“奇闻异事”和“血案秘闻”之一,被几代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描...
评分很难想象,如此薄的一本书竟然探讨了民国政治、军阀威权、法理、女性、公共领域、现代性、国家的想象、传媒力量等诸多话题。作者言简意赅、行文流畅,史料运用做了最简化的处理,但完全不影响对观点的阐述。 然而作者给自己设下了一个陷阱,在厘清了法治、礼治、人情、...
评分林郁沁的写作沿袭近代史学研究中“小切口大视角”的方式,通过一个看似单一的事件,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百态。孔飞力的《叫魂》、艾约博《以竹为生》、曼素恩《张门才女》都是这种方式。 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疑点,1935年,施剑翘(1905—1979)刺杀孙传芳,理由是施的父...
施剑翘之案,见微知著,同情可以被动员为一股强大力量,足以影响法律程序,威胁文化精英的道德权威,调节中央与地方军阀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影响国家为其政权寻求合法性的策略。
评分作者以民国时期轰动一时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为研究案例,探求近代中国社会传媒兴起后的情与法以及一些附带议题的研究,本书也是小事件大历史的典型写法;在这场司法对决中,施深谙媒体的特点,将自我塑造成一位侠女孝女,与孙的军阀所带的恶所区分,通过舆论影响司法最终在国民政府的特赦下释放,在这场对决中除了表层各大政治势力的对决,更有深层次的党权对司法权的俘获,结合杨天宏老师对北洋到国民政府司法权的变迁,从独立司法走向党化司法;这场对决既有近代传媒兴起的对集体情感的塑造,以及没有展开写的司法的失范过程。
评分结合最近的张扣扣案,可以看出命案在现代中国与媒介、政治、司法纠结在一起。共产党在保持左的立场上没有彻底的变更。但政治性的司法考量不再特别顾及大众同情,毕竟是执政党。
评分结合最近的张扣扣案,可以看出命案在现代中国与媒介、政治、司法纠结在一起。共产党在保持左的立场上没有彻底的变更。但政治性的司法考量不再特别顾及大众同情,毕竟是执政党。
评分复仇案引发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