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1942年生于福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多年。曾任《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现任《苹果日报》社长。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和文学散文多部,在港台、北京、上海等地出版文集数十种。著有《克雷莫纳的月光》《双城杂笔》《英华沉浮录》《这一代的事》等。
“海豚简装”之《董桥七十》:
概观董桥作品的首选之作
自一九七七年香港版《双城杂笔》始,董先生迄今出版文集三十三种(只计初版本,不含各类各地重印本、选编本等等),共收文章一千八百篇。本书从中选出七十篇,作为纪念版,主要以董先生写父执、写师友、写同辈的文字为主,选文兼顾三十三种初版书,以见董先生文章风格的演变轨迹;因为是贺古稀之寿,所以只选董先生念事忆人、述己怀旧的文字,以方便读者读其文而见其人;因为董先生前十来种集子流传颇广,所以选文重点放在了近几年的新书上,有些“详今略古”的意思。
《董桥七十》由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题诗七首,董桥先生自序《七十长笺》,并附董桥先生著作初版书影。
选编者胡洪侠先生说:《董桥七十》董先生写父执、写师友、写同辈的文字最合我编选此书的旨趣,因为“他传往往是自传”。我因此想把它编成一本略有“七十自述”格局的新书。董先生曾对我口传“总编辑秘诀”:一不要怕和别人不一样,二不要怕挨骂,三不要怕道歉。
一个东西出来了,有人捧,有人骂,全不奇怪,有争议的东西才有价值。苦的是一心参考专家学者意见的读者,有人揄扬上天,有人贬抑入地,还有皮里阳秋,明褒暗贬,搞得人一头雾水,不知孰对孰错。 就一个董桥,柳苏说你一定要看,冯唐说你要少读,都是作家、都是学者,两个力士角...
评分到书店翻书,转来转去还是董桥合我的心意,满纸堆里都是浓浓淡淡文字堆砌的不尽意境,像在冬日雪后黄昏的胡同儿,偶尔炊烟袅袅有带些人间的烟火,古意盎然中亦有丝丝“夕阳穿树补花红”的点点温暖。 我读到高尔泰还是会激动,如高山,如大河。每一次翻书都还...
评分图书馆里找不到《旧日红》却找到了《董桥七十》。董老的散文用词典雅精致。有人说董桥的文章过于雕琢,我以为这恰巧是他们这辈人做人做事的习惯。他谦逊的说:自己只是摸得着些许民国文人的络脉,而我们在喧嚣的满是公知的时代中,借着一本满载回忆的书,也摸到了一丝文人的气质。
评分图书馆里找不到《旧日红》却找到了《董桥七十》。董老的散文用词典雅精致。有人说董桥的文章过于雕琢,我以为这恰巧是他们这辈人做人做事的习惯。他谦逊的说:自己只是摸得着些许民国文人的络脉,而我们在喧嚣的满是公知的时代中,借着一本满载回忆的书,也摸到了一丝文人的气质。
评分到书店翻书,转来转去还是董桥合我的心意,满纸堆里都是浓浓淡淡文字堆砌的不尽意境,像在冬日雪后黄昏的胡同儿,偶尔炊烟袅袅有带些人间的烟火,古意盎然中亦有丝丝“夕阳穿树补花红”的点点温暖。 我读到高尔泰还是会激动,如高山,如大河。每一次翻书都还...
董桥的封笔之作名为《珍重》,文末尾一句“曾经牵念也是福分,此去山青水绿,珍重千万”。逝水年华中那些有温度有色彩有风趣的人,值得珍念。尽管有名士气,董桥的文章,还是值得品读的。
评分浓的化不开
评分七十篇忆昔怀人之作,一幅二十世纪上半叶士人风采画卷。有收藏文玩逸闻,有风花雪月韵事。每篇篇幅不长,却都需慢慢品味。人物形象鲜明,跃然纸上;情怀恬淡绵长,耐人寻味。
评分董老头的书陆续读了好几本,发现他跟余英时等人还有很多收藏家交好 有点意外 也更加喜欢。卜老师的推荐果然不错。书快读完,班车上突然想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概括:旧人旧事旧风情
评分古董是身外之物,真没必要穷尽一生来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