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德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香水》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一个奇才怪杰谋杀26个少女的故事。其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一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要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香水》不是一本通俗的惊险小说,它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幻想,寓意深刻的严肃作品。小说自1985年出版以来,连续几年高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已被翻译成二十七种文字。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uskind)1949年出生在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施塔恩贝格湖畔的阿姆巴赫,早年在慕尼黑和法国的埃克斯昂普罗旺斯攻读与研究中世纪史和近代史,后一度靠写电影分镜头剧本维持生活。他发表的处女作是剧本《低音提琴》。该剧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后来许多剧院纷纷上演,其间被译成英语、法语。芬兰语、瑞典语、希伯来语、荷兰语和意大利语,为聚斯金德在文坛上赢得了声誉。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继《香水》之后,聚斯金德用古典主义的笔调创作了中篇小说《鸽子》。小说描写巴黎某家银行一个看门人单调枯燥的生活,1987年初第一版销量即高达十万册。
小说中译本的封面上有一句文字:“使你在怦然心动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更为凝重的东西”。读过《香水》,感觉书中使我们怦然心动的是作者叙事的奇异,而凝重的是作者对人性本质的无情拷问,对人生意义的绝望追寻。 十八世纪臭气熏天的巴黎最臭的圣婴公墓出生的一位旷世香水天才—...
评分几年前看的这个小说,看了豆瓣上的评论,有些不平,抒发抒发。 当他们后来敢于这么做,起先是偷偷地、后来则是完全公开地相互对现时,他们不禁破涕为笑。他们感到特别自豪。他们第一次出于爱而做了一点事情。 这是小说的结尾。 聚斯金德实在太酷了,因为他把所有的矛盾、隐...
评分杀人需要什么理由?如果你杀人,你会因为什么而这样做?你会不会为了占有某种气味而杀人? 这实在是一本很奇怪的小说,因为这本只有264页的德国小说是关于一个气味的天才。是的,如果说莫扎特是音乐的天才,那么这个人,这个叫格雷诺耶的样貌丑陋的人就是一个无人能及的气味天...
评分昨天写到《面纱》,说起电影与原著的不同,最近还读了另外一本书的原著,也就是《香水》。 不是刻意要对电影和文字进行比较,但是,很显然,大部分的电影改编,由于缺失大量文字中所独有的细节性的描绘,都会显得比较乏味和失败。能够超越原著的电影改编作品屈指可数,像《肖申...
评分好的小说应该能够置读者于道德判断的两难上,无疑,《香水》做到了。 对于主人公,一个可以辨别、收集世界上最遥远最轻微的气味的人,自身却没有任何气味,这一特征让整个谋杀案从一个开始就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归根到底,这是一个狂想者、执迷者追寻自我的徒劳之旅,他在巴黎...
它的香气无法用言语形容
评分临睡了随意拿起这本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了一百多页,实在困得不行才放下本。除了震撼我暂时想不出能评论什么。 终于看完了,神奇的体验。文字到这份上,让人无法评论了。
评分感官与词语的对应,具象与抽象的比照。
评分读的时候还挺入迷的,呵呵!当时是在席殊,一个下午就站在那里读,类似题材的小说,真是不可多见。喜欢他追逐最后一个少女的部分,不过最终的结尾总觉得不够完美。一个男人与香水产生的爱情。
评分单位图书馆旧书,薄薄的小册子,几个早上就读完了。因为同名电影的普及,小说的情节无需赘言。我觉得小说最妙之处,是明明写了一个现代故事(失去身份的个体费劲全力仍然未找到身份,隐喻着现代人的绝对孤独),却用了文艺复兴小说式的叙事(人物传记的、线性的、传奇性的),但仔细阅读,小说的句子和词汇又是现代的(追忆、独白、心理描写),这就给我带来了绝妙的阅读体验。我觉得这部小说最不重要的就是”谋杀少女“的情节,乍闻惊悚,细思既扼腕又有趣,倘若我生在当时,定然同样是他的拥趸。至于”味道“这一叙事载体,当然是作者匠心独运,但也确实只是载体而已,味道本身没有意义,男主角的被吞噬,是将无身份的自己融入到他人之中从而获得身份,他是心满意足的,甚至说,这就是爱与被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