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罗斯贵族阶级趋向没落,农奴制的崩溃已不可挽回。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沙皇制的腐败,进步知识分子在思考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正是在这个时期酝酿构思和呈献给读者的。
《贵族之家》鲜明、形象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的兴亡史。拉夫列茨基虽有远大目标,但怯懦得不知所措,甚至寄希望于贵族少女的指点与拯救。
在《贵族之家》中,作家通过拉夫列茨基与丽莎的爱情波折,探索了人生和个人幸福问题。
小说叙述了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由于年轻迷恋上了莫斯科退伍少将之女--美丽的瓦尔瓦拉,并轻率地与她结了婚。后来夫妇定居巴黎,瓦尔瓦拉成为社交场上的"名人"。拉夫列茨基发现妻子不贞后愤然离家。回国后与丽莎邂逅,互生爱慕之心。这时报刊登了他妻子的死讯,这燃起了他对幸福追求的希望。就在他与丽莎互托终身后不久,瓦尔瓦拉突然出现。那则死讯竟是讹传。幸福的希望化为泡影,丽莎进了修道院;拉夫列茨基虽然在妻子的恳求下没有离婚,从此一个人孤寂地度过余生。八年后当他故地重游再访丽莎家的宅邸时,已经物是人非,故人相继作古,丽莎还在修道院;年轻的一代长大成人,入住故宅。他在花园里昔日与丽莎互表衷情的长椅上静静地回忆过去,然后悄然离去。
一直对俄国文学敬而远之,因为经常读个几页就被一长串的名字搞得头晕眼花,久而久之,便给俄国文学贴上了无聊啰嗦的标签。而昨天花了一个下午念完了《罗亭》,却是被感动得差点热泪盈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已经不止一次被这类主题打动了,一次次看着怀揣理想的主角成为殉道者...
评分屠格涅夫的这几篇小说如《贵族之家》《前夜》《罗亭》篇幅都不长,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围绕一两个家庭,以及几个主人公。屠是擅长于用爱情来表现他所要揭示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背景的。这样有很多好处,当然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情节更为扣人心弦了。 读完后没有很多的感慨,印象最...
评分翻开屠格涅夫的小说吧。从数据库里掏出的文献正散发着批评家的怪味儿。赶快翻开原著,用俄罗斯清新的乡土气息将之驱散。 怪了,这个词儿——批判现实主义,没什么俄罗斯味儿,倒是一股苏联味儿。真不知道这个词是怎么界定的,但也不要紧。当你把原著看作第一位时,批评家的道道...
评分在善的圣殿前 燃起了午夜的长明灯 --《罗亭》 这句诗在书中是用来形容罗亭大学时一个哲学家改革家式的同学的。然而用在罗亭上,我想把“善”改成“改革”。是啊,虽然刚出场的他腹中空空却口若悬河,可是到了离开娜塔丽莎家后,他就开始行动了。或许在那个时...
评分屠格涅夫在"贵族之家"这部小说里,主要描述了两家“贵族之家”:卡列京一家和费奥尔多.拉夫烈茨基一家。莉莎和她姑婆,母亲这祖孙三代三个女性平时还能和睦相处,然在关键时刻,由于立场,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莉莎受那表面优秀内心是小人的潘申的执意追求,且她也知...
未明
评分为了最后的一段话而读了整本书。
评分上小学的时候读的,感觉应该再读一下了。那时候懂个啥啊。 印象很深的那句:槲树是一种坚强的树木——只是在新叶开始萌发的时候,旧叶才会脱落的。
评分for贵族之家。书的结尾这样说:“生活中存在那样的瞬间,那样的情感,对此只能指点一下,就从旁边走过。”终于可以选择承认,我爱你。
评分多余的人,其实也就是懒惰不知进取的人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