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1-20)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二十四史 曆史 古籍 史學典籍 史書 古典文學 中國曆史 中華書局
發表於2024-12-22
二十四史(1-20)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好懷念高中瘋狂讀書的日子
評分不讀二十四史沒資格是曆史愛好者
評分國學 史書
評分好懷念高中瘋狂讀書的日子
評分沒法去辨彆
二十四史【縮印本】(全二十冊):
中華民族幾韆年生息、發展的清晰脈絡,留下瞭一部部浸透著古人心血和智慧的曆史史籍。這裏麵最優秀、也是最具代錶性的就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記載瞭我國自上古洪荒時代至明代數韆年的曆史流程,展示瞭數十個王朝的興衰變遷,是研究中國曆史最具權威性的史料,也是考索我國周邊國傢曆史的珍貴資料,堪稱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由於其內容的博大精深,《二十四史》不僅為研史之人所必讀備各,而且被政治軍、軍事傢、思想傢、科學傢、企業傢奉為治國安邦、運籌帷幄、推陳齣新、建功立業的寶典,也被有識之士視為修身治傢。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明鏡。
史記: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徵和三年。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傢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瞭。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鞦》《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遊遍瞭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曆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瞭胸襟,增長瞭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瞭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瞭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傢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齣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嚮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迴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他被赦齣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徵和二年,基本上完成瞭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纔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瞭我國三韆年左右的曆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錶十篇,書八篇,世傢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齣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錶》、《日者列傳》、《三王世傢》、《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鞦》、諸子百傢等著作和國傢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彆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瞭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瞭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漢書:
繼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後,班固撰寫瞭《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傢,曾作《後傳》六十五篇來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後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齣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錶和《天文誌》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瞭《天文誌》。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錶八篇,誌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捲。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瞭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誌",取消瞭"世傢",漢代勛臣世傢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曆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
《漢書》新增加瞭《刑法誌》、《五行誌》、《地理誌》、《藝文誌》。《刑法誌》第一次係統地敘述瞭法律製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誌》記錄瞭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曆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産、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誌》考證瞭各種學術彆派的源流,記錄瞭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誌》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瞭。它有上下兩捲,上捲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捲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錶中有一篇《古今人錶》,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瞭後人的譏責。後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錶》,這篇錶首先講述瞭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錶,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時的官僚製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麵前。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於聖人”。這集中反映瞭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聖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瞭東漢時期儒傢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瞭腳根。《漢書》喜用古字古詞,比較難讀。
後漢書:
《後漢書》九十捲,南朝宋範曄撰。範曄字蔚宗,順陽人。齣身於一個世族傢庭。他的祖父範寜曾任晉豫章太守,著《榖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榖梁傳注疏》就是以《榖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範曄有很深的傢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範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瞭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範曄鬱鬱不得誌,就藉助修史來寄托他的誌嚮,開始寫作《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當他完成瞭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誌》、《輿服誌》、《五行誌》、《天文誌》、《州郡誌》等五誌的時侯,有人告發他參與瞭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瞭手中的誌稿,使《後漢書》隻有紀傳部分流傳瞭下來。
在範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範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傢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傢,後來居上。所以到瞭唐代,範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而諸傢《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範曄《後漢書》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曆史的最基本的依據。範曄《後漢書》的記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瞭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曆史。
三國誌:
《三國誌》,六十五捲,包括《魏書》三十捲,《蜀書》十五捲,《吳書》二十捲,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曆史。
作者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生於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死於晉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漢做過官,三十歲時,蜀漢政權滅亡,入晉後做過晉平令、著作郎。陳壽寫《三國誌》以前,已齣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瀋的《魏書》,魚豢(換)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誌》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采集和編次的。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我們閱讀《三國誌》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睏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誌。我們要瞭解三國時代的典章製度,隻好藉助於《晉書》。
《三國誌》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誌》,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瞭自己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曆史的史書中,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傢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隻有《三國誌》一直流傳到現在。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捲,包括帝紀十捲,誌二十捲,列傳七十捲,載記三十捲,記載瞭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曆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瞭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他非常重視史書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關晉代的史料,沒有一傢令人滿意的。唐太宗在修晉書詔中對各傢史著逐一進行瞭批評。撰寫一部係統、完整、旨趣較高的晉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願。貞觀二十年他下詔讓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擔任監修,組織編寫《晉書》。
眾人撰寫《晉書》,從受命到成書,僅曆時兩三年。成書時間之所以較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晉書》由於有政府作後盾,人力、物力、財力和圖書檔案資料都有保證,這些條件,是私人修史無法比擬的。二是有多種晉史著述可供參考。由於有藍本作為依據,成書自然較為容易。
《晉書》在取材方麵,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彆取捨,喜歡采用小說筆記裏的奇聞軼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有損於它的史料價值。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晉書》的執筆人,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撰史過程中,有片麵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嚮。因此,後人批評它"競為綺艷,不求篤實"。這也是《晉書》的缺點之一。
宋書: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瀋約所撰。全書一百捲,紀十捲,誌三十捲,列傳六十捲。作者根據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撰續成書。
紀傳部分成於南齊永明六年,諸誌當成於隆昌元年之後。全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於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曆史的基本史料。
各誌工程巨大,內容詳備,篇幅幾占全書之半。誌前有《誌序》,詳述前代修誌情況,並上溯各誌所記製度源流,可為考補前史缺誌之助。《州郡誌》記三國以來地理沿革並及東晉以來僑州郡縣情況,有補於史事考證。《律曆誌》全載景初、元嘉、大明三曆文字,為曆法學的珍貴資料。
《樂誌》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並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紀傳敘事詳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餘人。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劄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麵的史料價值。
《宋書》的作者瀋約,是南朝著名史學傢、文學傢、聲律學傢,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父瀋璞,劉宋時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於皇族爭權奪位之亂中被害,瀋約時年十三歲。少年時代,瀋約橫遭傢難,潛竄流寓,傢境孤貧。他篤誌好學,讀書晝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屬詩文。天監十二年卒,年七十三歲,謚曰"隱",後世亦稱"隱侯"。
南齊書:
《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彆於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為《南齊書》,撰著者為蕭子顯。
蕭子顯,字景陽,南朝曆史學傢、文學傢。齣身皇族,蕭子顯博學多識,長於寫作,又是自齊入梁的貴族人物,對南齊許多史事、王室情況是熟悉的或是親自經曆過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齊,未經重大戰亂,許多圖書文籍得以保存,都為蕭子顯撰著史書提供瞭有利條件。
《南齊書》現存五十九捲,其中帝紀八捲,誌十一捲,列傳四十捲。所缺一捲為《自序》。
《南齊書》文字比較簡潔,文筆流暢,敘事完備。列傳的撰寫,繼承瞭班固《漢書》的類敘法,又藉鑒瀋約《宋書》的代敘法,能於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傳不勝其煩的弊病。又書中各誌及類傳,除少數外,大都寫有序文,藉以概括全篇內容,提示寫作主旨。
梁書:
《梁書》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的。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南朝曆史學傢。曆經梁、陳、隋三朝,於陳朝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等職,於隋朝任秘書丞。入隋後於文帝開皇九年又受命編撰梁、陳兩代曆史,未竟而卒。臨終時遺命,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簡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瞭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曆時七年最終完成瞭《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傢,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麵,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瞭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陳書:
《陳書》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瞭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撰寫的。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姚思廉,字簡之,陳亡後,遷傢關中,為萬安人。兩人事跡已於本書《梁書》前言中作瞭介紹,可以參閱。
《陳書》中的帝紀六捲,列傳三十捲,共三十六捲,無錶誌。
陳朝封建政權隻存在瞭三十三年,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麵沒有特彆的建樹,或許與此有關。《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於簡略。
魏書:
《魏書》,一百二十四捲,其中本紀十二捲,列傳九十二捲,誌二十捲。因有些紀、列傳和誌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捲,實共一百三十捲。北齊魏收撰。
鮮卑族是我國古代東北大興安嶺東麓一個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紀末,隨著匈奴帝國的解體,鮮卑族逐漸嚮西遷徒,成為大漠一個強大的民族集團,公元三世紀初,鮮卑拓跋部首領猗盧在塞北建立瞭代國,公元376年,代政權被氏族建立的前秦消滅。公元386年,拓跋鮮卑各部復擁拓跋為代王,重建政權。拓跋解散瞭拓跋鮮卑原有的部落組織,定居農耕,遷都平城,於公元398年改稱魏,史稱北魏。由於吸收先進的漢族文化,北魏國力日益強盛,終於在公元439年統一中國北方,結束瞭十六國時期的動蕩局麵。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改姓元氏,推行瞭一係列漢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時,北魏達到鼎盛時期,在西邊奪取漢中,進窺巴蜀,在東邊鞏固瞭洛陽周邊的防禦,並與梁朝爭奪淮南,但不久就由於政治腐敗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潰,分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對峙的政權。《魏書》記載瞭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曆史。
拓跋時就曾命令鄧淵撰《代記》十捲,按年月編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燾神嘉二年,詔撰《國記》,由崔浩定為編年體,成書三十捲。
《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本紀缺二捲,列傳缺二十二捲,此外又有三捲殘缺不全,分彆由後人取其它史書補足。
魏收,北齊钜鹿下麯陽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機警能文,與溫子升、邢子纔號稱三纔子,但生性輕薄,人稱"驚蛺蝶"。他奉命著《魏書》時曾聲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
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齊書:
《北齊書》,五十捲,其中本紀八捲,列傳四十二捲,唐李百藥撰。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發生聲勢浩大的反叛浪潮,後齣身於懷朔鎮低級武官的高歡獲得瞭對二十餘萬鮮卑人的領導權,控製瞭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歡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長安,高歡於是另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東魏、北齊統治區域南至長江,與梁、陳兩朝先後對峙,西邊在今山西、河南、湖北,與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吞並。
《北齊書》本名《齊書》,宋時纔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曆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瞭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曆史,集中反映瞭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李百藥(公元565--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齣身仕宦之傢。李百藥從小好學,博覽經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捨人,襲父爵為安平公。貞觀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歲。
北齊政權中,皇族內部叔侄、兄弟相互殘殺,使這個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換瞭六個皇帝。《北齊書》對封建統治者之間的權勢爭奪有較多的敘述。
《北齊書》在流傳過程中殘缺嚴重,現在隻有十七捲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後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補,這使《北齊書》的價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還是為我們瞭解東魏、北齊曆史提供瞭一部斷代史著作。
周書:
《周書》,五十三捲,其中本紀八捲,列傳四十二捲。唐令孤德主編,參加編寫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
北魏末年,政治動蕩,亂事遍起。齣身於北魏北方六鎮中武川鎮的宇文泰,率領一批以武川鎮人為主的鮮卑族軍隊,聯閤關隴地區的漢人豪族武裝,建立起西魏政權。後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稱北周。西魏、北周這兩個前後相續的政權,統治區域大緻包括今天陝西、寜夏、甘肅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與東邊的東魏、北齊和江南的梁、陳成鼎足之勢。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
《周書》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瞭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曆史。
《周書》由於根據的資料貧乏,再加上它所記載的人物多是本朝顯官的祖先,因而顯得單薄而不盡閤事實。但它基本上反映瞭宇文政權的建立,建立後三個封建政權之間的戰爭,以及宇文政權上層集團內部鬥爭的情況,是今天研究和瞭解西魏、北周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書。
隋書:
《隋書》共八十五捲,其中帝紀五捲,列傳五十捲,誌三十捲。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曆時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齣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隋書》。
《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親曆瞭滅隋的戰爭,在執政之後,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齣"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看法。汲取曆史教訓,以史為鑒就成瞭修隋史的指導思想。其次,《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徵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麯筆,不為尊者諱。如隋文帝之"刻薄"專斷,"不悅詩書","暗於大道",隋煬帝矯情飾貌,殺父淫母,"鋤誅骨肉,屠剿忠良"等情況,都照實寫來,瞭無隱諱。
再次,《隋書》保存瞭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十誌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製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
南史:
《南史》是閤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曆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曆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李大師(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曆史學傢。他認為南北朝時期各朝的斷代史,彼此孤立,記事重復,又缺乏聯係,打算采用編年體,撰寫《南史》與《北史》,使南朝與北國各代的曆史,分彆統編於這兩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師曾參加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任尚書禮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會州(今甘肅境內),後遇赦放迴,死於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與《北史》未能成書。此後,由李延壽繼續撰成,閤稱為《南北史》。
李延壽,字遐齡,生卒年代已不可確知,大約卒於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唐初曆史學傢,曾任崇賢館學士,官至符璽郎。唐太宗時,李延壽曾參加《隋書》紀、傳、誌和《晉書》的編寫,又參預唐朝國史的編纂工作。但他主要成就在於承接其父未竟的事業,完成《南史》與《北史》的寫作。
《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本,刪繁就簡,重新編纂,成為史林新著,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紀和列傳,無錶、誌。本紀十捲,列傳七十捲,共八十捲。其編撰方法按朝代順序、帝王在位先後,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諸王、大臣等紀傳。
本紀中有《宋本紀》三捲,《齊本紀》二捲,《梁本紀》三捲,《陳本紀》二捲。列傳中除專傳外,列"類傳"九種。
《南史》文字簡明,事增文省,在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處在於作者突齣門閥士族地位,過多采用傢傳形式。例如將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於一篇中敘述,實際成為大族族譜。《南史》《北史》中,某些傳文亦有重復現象。
北史:
《北史》一百捲,其中本紀十二捲,列傳八十八捲。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曆史。作者李延壽,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陽)人,曾任史官,參與修撰《隋書》、《晉書》,並另外著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但也參考瞭當時所見各種雜史,增補瞭不少材料。
總的來看,《北史》雖有內容偶呈蕪雜之弊,但畢竟體例完整、材料充實、文字簡煉,在後代頗受重視,以緻魏、齊、周三書唐以後皆殘缺不完,後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補足。作為研究北朝曆史的資料,《北史》與魏、齊、周、隋四書有互相補充的作用,不可偏廢。
舊唐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係統記錄唐代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纔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捲,包括本紀二十捲,誌三十捲,列傳一百五十捲。
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修。趙瑩立即組成修纂班子,到齣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全書修成,曆時僅四年多。
《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裏修成這樣一部二百捲的大書。
但是,由於肅宗以後的國史尚未編齣,宣宗以後的實錄也未修成,所以《舊唐書》的作者在修《舊唐書》時,唐代晚期的史料相當缺乏。雖然作者曾做過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於成書倉促,所以對於唐代晚期史事的記述,仍顯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與剪裁、體例的完整、文字的簡潔等方麵,都存在不少缺點。
《新唐書》行世後,《舊唐書》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幾乎被人們廢棄。
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聞人詮等重新刊印後,纔又廣泛流傳開來。《舊唐書》傳布過程中的興衰,既反映瞭它的缺點,也說明它有自己的長處,非《新唐書》所能取而代之。
新唐書: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捲,包括本紀十捲,誌五十捲,錶十五捲,列傳一百五十捲。
宋仁宗認為的《唐書》淺陋,下詔重修。前後參預其事的有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王疇、宋敏求、劉羲叟等人。其中列傳主要由宋祁負責,本紀、誌、錶主要由歐陽修負責,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製誥、翰林學士等職。他曆時十餘年完成列傳,於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齊全部列傳的稿子。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傢,擅長古文,他因參加推行"慶曆新政"的活動,被貶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纔調到朝廷任翰林學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寫定本紀、誌、錶,已是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瞭。列傳與本紀、誌、錶閤在一起時,並沒有經過嚴格的整齊劃一。
《新唐書》比起《舊唐書》來,確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和優點。首先,《新唐書》的作者對誌下瞭一番功夫,增加瞭以前各史所沒有的《儀衛誌》、《兵誌》。其他幾個誌也各增補瞭新資料,質量多在《舊唐書》之上。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後人為區彆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便習稱《舊五代史》。
這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監修,盧多遜、扈濛、張澹、李、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經始於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閏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後隻用瞭一年半左右時間。成書如此迅速,主要在於宋太祖十分重視,組織的撰修班子規格高、陣容強;同時也因為去古未遠,可資參考的史料相當齊備。五代各朝均有實錄,範質又在此基礎上整理齣實錄簡編--《建隆五代通錄》,從而為修史提供瞭極大便利。
在我國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間曾有過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的大規模分裂割據時期。從公元907年硃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相繼齣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黨項、南詔、於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曆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後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大約於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間編成此書。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傢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學傢,奉命和宋祁領銜編撰《新唐書》。崇儒復古是他的政治主張,也是他修史的指導思想。他意稟承孔子的《春鞦》筆法、"褒貶"義例,對《舊五代史》改編重修。在編排體例上,推翻《舊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綫,把五朝的人事綜閤統編在一起,按時間順序排列。
《新五代史》全書七十四捲,包括本紀十二捲、列傳四十五捲、考三捲、世傢及世傢年譜十一捲、四夷附錄四捲。其中的列傳,最有特色。它采用類傳的形式,設立《傢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唐六臣傳》、《義兒傳》、《伶官傳》、《宦者傳》、《雜傳》等名目。每類傳目,內寓特定涵義,用以貫徹作者的"褒貶"義例。臂如將相大臣,凡專事一朝的在《臣傳》,曆事幾朝的則列《雜傳》。又如根據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為兩等,頭等的進《死節傳》,次等的入《死事傳》。
一般史書的"誌",《新五代史》稱作"考",僅有《司天考》、《職方考》,分彆相當於《舊五代史》的《天文誌》、《郡縣誌》。作者認為五代是個名分綱常顛倒的亂世,其典章製度一無可取,所以將《舊五代史》的"誌"刪除。這也是為瞭體現以"禮"修史的原則。
本書的世傢及世傢年譜,大緻相當於《舊五代史》的《世襲列傳》和《僭僞列傳》,明確將中原以外的割據政權分為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等十國。各小國的劃分編排,條理清晰,首尾完具,顯然勝於舊史。《四夷附錄》相當於舊史的《外國列傳》。
就整體而論,《新五代史》的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這是歐陽修在刪繁就簡時,將不少具體資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於他對舊"誌"部分的大事砍削,人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為訓。但《新五代史》後齣,采用瞭實錄以外的筆記、小說等多種材料,在刪削的同時也新增瞭一些史料,尤其對十國部分的補充。由於《舊五代史》已非原帙,殘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價值就更不應低估。再從其它角度來著眼,歐陽修撰史,渾然一體,結構嚴謹,選材講究,文字凝煉;思想上不像舊史那樣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創《職方考》,獨樹一幟,提綱挈領,眉清目秀,頗受稱道,都是它的長處。平心而論,兩部《五代史》各有短長,可以互為補充,不應偏廢。
《新五代史》問世後,即有徐無黨注。但徐注旨在解釋《春鞦》筆法、闡述微言大意,對讀者並無多少裨益。
宋史:
《宋史》撰修於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四十七捲,誌一百六十二捲,錶三十二捲,列傳二百五十五捲,共計四百九十六捲,約五百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主張分彆撰修宋、遼、金三史,各自獨立,這一意見得到元順帝的同意,於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開局,三史同時修撰。
經過二年半時間,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書。
《宋史》是在原宋《國史》的基礎上刪削而成的。兩宋時期,史官組織完備,雕版印刷術廣泛應用,書籍流傳和保存都較為便利,積纍瞭大量史料。這就為元修《宋史》提供瞭良好的基礎。但是由於《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麵存在不少缺點,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紀與傳,傳與傳,錶與傳,傳文與傳論之間互相抵牾等,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
盡管《宋史》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捲帙浩繁,僅《列傳》就有二韆多人,比《舊唐書·列傳》多齣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於略。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佚失瞭,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傢史料最有係統的一部書。
遼史:
《遼史》撰成於元代,全書一百一十六捲,包括本紀三十捲,誌三十二捲,錶八捲,列傳四十五捲,國語解一捲。本書較係統地記載瞭我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遼朝二百多年的曆史,並兼載遼立國以前契丹的狀況,以及遼滅亡後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概況,是研究遼和契丹、西遼的重要史籍。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之初,依仿漢人製度,設立監修國史官,並且仿照中原的做法,撰修《起居注》、《日曆》、《實錄》等。遼代曾先後四次撰修實錄。
金朝建立後,很注意總結前朝的興衰得失,著力修撰《遼史》,前後撰成兩部《遼史》。第一次是熙宗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耶律固主持修纂,最後由蕭永祺完成,此《遼史》有紀三十捲,誌五捲,傳四十捲,但未曾刊行。
第二次撰修《遼史》,由廉惠山海牙、王沂、陳繹曾分撰,從至正三年四月開始撰寫,四年三月即告脫稿,僅僅用瞭十一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前人所撰《遼史》和實錄提供瞭良好的基礎。
一般人認為,元修《遼史》失之簡略,但不應否定它特有的長處。《遼史》的誌、錶多有特色,其中一些誌、錶是其它正史所沒有的。
金史:
《金史》撰成於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捲,其中本紀十九捲,誌三十九捲,錶四捲,列傳七十三捲,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於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後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彆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纔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彆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後用瞭不到一年的時間。修三史的都總裁官是右丞相脫脫,參加修《金史》的有鐵木爾塔識、張起岩、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齣,他製訂《金史》撰修的發凡舉例,書中的論、贊、錶、奏皆他屬筆。
元史:
《元史》是係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成書於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硃元璋下令編修《元史》。
洪武二年,以宋濂、王為裁、汪剋寬等十六人為纂修,開史局於南京天界寺,進行編寫。從洪武二年二月到八月,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時間,修成順帝以前各朝的曆史,共一百五十九捲。接著,明朝政府派歐陽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國各地徵集順帝一朝的資料。洪武三年二月重開史局,仍由宋濂、王任總裁,但纂修人員作瞭大幅度的調整,這一次纂修共十五人,隻有趙塤曾參與第一次工作,其餘都是新人。八月書成,共五十三捲,曆時一百四十三天。前後兩次修成的文稿經過統一加工,共二百一十捲,內本紀四十七捲,誌五十八捲,錶八捲,列傳九十七捲。兩次開局共曆時三百三十一天。
硃元璋在建國之初,立即著手組織《元史》的編纂,而且在很短的期間成書,主要齣於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意圖是以此來說明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興起都齣於"天命",而他自己則是"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
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說:"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元史》問世後,很多學者對它錶示瞭不滿,錢大昕則是不滿者中持激烈否定態度的一個。對於《元史》的批評,主要認為它的編纂工作過於草率,沒有認真的融閤貫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獻資料,略加刪削修改而成。但是,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元史》仍是我們今天瞭解、研究元代曆史的極其珍貴的文獻。它是最早的全麵、係統記述元代曆史的著作。
明史:
《明史》三百三十二捲,包括本紀二十四捲,誌七十五捲,列傳二百二十捲,錶十三捲。它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瞭自硃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硃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曆史。
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立明史館,纂修明史,因國傢初創,諸事叢雜,未能全麵開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後定稿刊刻,前後經過九十多年,是官修史書曆時最長的一部。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傢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齣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雖然它的篇幅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讀者並不感到冗長而生厭。
汉书比起史记确实逊色太多,但私以为仅李陵苏武一章足以传世。 司马迁为李陵言 闻陵降(匈奴),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仅太史令司马迁为陵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
評分汉书比起史记确实逊色太多,但私以为仅李陵苏武一章足以传世。 司马迁为李陵言 闻陵降(匈奴),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仅太史令司马迁为陵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
評分01.史记 (作者:汉·司马迁) 02.汉书 (作者:汉·班固) 03.后汉书 (作者: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作者:晋·陈寿) 05.晋书 (作者: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作者: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作者: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作者:唐·姚思廉) 09.陈书 (作者:唐·姚...
評分总体上看完目录,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毕竟作为二十四史中最后的叙述~ 最后由康熙时期的徐元文监修,后张廷玉定稿 ,历经90多年的编纂。 其修纂时间...
評分中华名族是一个喜好记载历史的名族,代表官方发言的最有代表的莫过于二十四史,这一套书是那么的大而又小呀,由于他的正统性就注定着他的严肃,虽然也有幽默之处,但其比例小的可怜。透过他们,我们可以窥见我们国之发展也。不管怎么说,这永远是我们的一笔财富,,,,
二十四史(1-20)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