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走嚮佛境
第一章 佛境緣起佛陀是佛教的開始,佛陀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以三種方式呈現齣來,一是學術的理性故事,欲將佛陀還原為曆史的真實人物;二是佛教自己用佛經文字和雕塑壁畫講述的故事,它要保持佛陀的宗教真實;三是從人類生存意義的角度去提問佛陀故事,以此組成佛陀生平,用佛陀的故事來扣問普天下的生命意義。佛教藝術的緣起和變化都是為瞭一個主題:以藝術的方式繼續佛陀的故事,嚮世人呈示生命的意義
第一節 怎樣講述佛陀/第二節 佛傳故事:形式與意義/第三節 佛教藝術:起緣與初變
第二章 佛境時空佛教在亞洲的傳播,形成三大佛教文化圈:印度佛教圈(印度本土和東南亞)、藏傳佛教圈(中國西藏及部分漢地)、中國漢地佛教圈(漢地、越南、朝鮮、日本)。這裏交織著文化間傳與受、迎與拒、承與變的燦爛而辯證的圖景:為什麼是上座部(小乘)佛教而不是其它佛教派彆波瀾壯闊於南亞?為什麼隻有密教而不是其它佛教派彆為西藏所吸收而在雪國高原盛開怒放?為什麼隻是大乘佛教而不是其它派彆大行於漢地,遍擴於東亞?為什麼隻是在漢地産生瞭完全有彆於印度佛教的禪宗?/第一節 印度佛教:四期三境/第二節 地理/文化與佛教三圈
第三章 佛境之一:塔
塔,在整個佛教建築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三大佛教文化圈(即印度佛教圈、漢地佛教圈和藏傳佛教圈)中,卻各有自己的建築外形特徵,起著不同的功能作用,蘊含獨自的文化關聯和宗教意義。塔的演化,是一本展開的佛教史,一門藝術的類型學,一道思辨的哲學題/第一節 印塔:最高象徵/第二節 藏塔:多維新位/第三節 漢塔:審美蛻變
第四章 佛境之二:石窟
石窟三圈是印度、中亞、漢地,包括瞭三種變化,即建築形式、中心構成、壁畫。印度初期,塔是中心,後期,佛陀之像進入塔中,塔像一體;到中亞,塔消失隻剩佛像;進漢地,佛像展開秩序化的像群結構,佛、菩薩、天王、金剛。石窟,從印度到漢地的變化,是一種宗教一人生情懷轉嚮理性―實用心智的變化敦煌石窟是文化的“邊境綫,也是文化的“檢查站’第一節 石窟三圈:塔像之韻/第二節 壁畫三境:苦樂之變/第三節 敦煌意蘊
第五章 佛境之三:寺廟/印度佛境主要是由石窟來代錶的,是山崖中的寺廟,它的地上寺廟根本無法與印度教高大輝煌的寺廟相比。但印度佛教創造的塔、窟、寺的辯證景觀,包含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內容。漢地佛教寺廟
是用漢文化的邏輯來營造的,建築形式上取宮殿、官衙、府第的法式,體現瞭中國宗教的世間性。藏傳佛教寺廟閤宗教政治為一體,它不須取法它種建築,它自己是文化的中心,從而在高原雪域,獨創瞭一片佛寺的新境
第一節 緣起:邏輯與現象/第二節 漢廟:形式與意義/第三節 藏廟:地位與結構
第六章 佛境之四:佛像/三大佛圈各有自己的理想佛陀形象:印度佛教圈是少衣飾,裸體的佛陀更好區彆於耆那教的大雄;漢地佛教圈是帶衣飾這樣纔能保持宇宙之王的尊嚴;藏傳佛教圈可衣可裸,衣與裸不重要,重在
佛有二相。手印的神秘功能是印度文化的獨創,隨佛教的發展,雖然有共同的基本手印各派又有自己的手印手印的異同內蘊著文化的秘密/第一節 佛像與文化理想/第二節像群與文化結構/第三節手印與文化思維
第七章 寺外佛境/佛教都以塔、窟、寺呈示齣一個可感的形象。漢文化以自己獨特的智慧創造禪宗,從而在整個漢佛圈産生瞭意義深遠的寺外佛境,可以從文藝上去體會這禪境,從王維的詩,甚至上溯到謝靈運,經白居易到宋人,從唐代水墨畫到宋代的文人畫,從六朝的山水之賞到唐代白居易中隱的趣味之變,到宋代的都市園院……可以從生活裏去體悟這禪境,曰本的武道與茶道,一雄豪、一淡泊,一入世情,一齣世風,無不透齣禪意的深度和風采。/第一節禪宗的成佛與毀佛/第二節禪境與文藝/第三節禪境與生活/餘論詢問佛境/一三大境界/二東方精神/三佛境詢問/附錄密宗手印/後記/參考書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