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波兰裔美籍著名作家、翻译家、评论家。生于基日达尼,成长于维尔纳。“二战”中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曾参加抵抗组织。1951年从波兰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任上出走,从而与波兰政府决裂,开始流亡生涯。1962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1978年获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布罗茨基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是最伟大的”。
米沃什著作宏富,主要作品有:《冬日之钟》(诗集),《面向河流》(诗集),《拆散的笔记簿》(诗文集),《被禁锢的头脑》(政论集),《伊萨谷》(小说),《波兰文学史》等。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1940年6月,29岁的切斯瓦夫·米沃什闯过苏军与德军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终于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 自己。
《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部回忆录。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网络中活动,相互阐释,相互依赖,并与20世纪的某些史实相关联。
《米沃什词典》是米沃什亲自经历与见证的20世纪。与他一起到过人间的天堂或地狱的人,几乎都已去了幽灵王国。本书是对那些灵魂的召唤,以文学这一永恒的纪念仪式,换取他们的片刻显形。他用词典这一相对客观、抽离、高度浓缩的形式,以平静、卓越的才智,将他的时代丰富层面的体验,浓缩为一个个充满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
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流亡学人的回忆录,总能轻易地激发我们阅读的兴趣。同样的,相信大部分人如我者,对于米沃什及其写作的热切关注,皆因其复杂而痛苦的人生经验与我们自身有某些暗合之处。在回忆录《米沃什词典》中,米沃什抛弃了我们日常所见的回忆录形式,而是采取了...
评分看到《米沃什词典》,难免会让人想到《哈扎尔词典》或《马桥词典》。不同的是,后两部著作是虚构的小说,前者则是一部非虚构的随笔集。米沃什以词条的形式,讲述了生命中的159个人生词条。这部著作可以说就是米沃什的人生词典,每一个词条里,都记录了他对人生的一些重要回忆与...
评分看到《米沃什词典》,难免会让人想到《哈扎尔词典》或《马桥词典》。不同的是,后两部著作是虚构的小说,前者则是一部非虚构的随笔集。米沃什以词条的形式,讲述了生命中的159个人生词条。这部著作可以说就是米沃什的人生词典,每一个词条里,都记录了他对人生的一些重要回忆与...
评分很久以前——也或许并没有那么久——有过这么一群波兰人,他们写作,绘画,建设,在欧洲边缘的小酒馆里谈论无政府主义,完全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后来他们有的被纳粹枪决,有的被苏联流放,有的死在奥斯维辛的集中营,有的死在古拉格的集中营,还有的从古拉格归来为盟军...
评分“难道只因为曾经有过这样的事?” 切斯瓦夫•米沃什少年时代有位亲密的玩伴,斯蒂凡•扎古尔斯基,绰号“大象”。米沃什和大象都是“流浪汉俱乐部”的成员,两人一起参加同学聚会,一起远足旅行,一起驾着独木舟航行去巴黎。因为大象,扎古尔斯基家的利波夫卡庄园成了朋...
有待于时间将他萎缩成大师的诗人
评分“供求法律”
评分也是期末复习周看的
评分他写得很诚恳。当然了文人相轻等等的秉性还是在的,从对于海狸的评价中就可见一斑。撇除对于人事的主观感受,我以为,米沃什的诚恳之处在于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自身的省悟。尤其打动我的,是“在这方面帮助我的,是我的过错,而不是我的美德……由于我顺从自己自己在与同代人的关系中常像个局外人这种状况,我力图凭直觉去了解对方的理由。”自然,还有,“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书中的人可以庆幸自己,利用了米沃什握笔的手,回到生者之中休息。
评分由于对波兰文学的无知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困难,好在读了一些波兰史,在整体把握上稍有挽救,但仍然难以克服其中私人化的那部分。读到最后才反应过来,这些没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是写给那些在书中死去的人,这种破碎的词典式的自传何尝不是这位诗人的又一首诗?波兰人是真会写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