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边界的社区

跨越边界的社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项飚

1972年出生于温州市区一个教师家庭。1990年从温州中学毕业保送北京大学。1998年获北大硕士学位,当年受邀免考牛津大学博士,2002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牛津大学人类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曾在国内和澳大利亚、印度作长期的实地调查。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项飚
出品人:
页数:563
译者:
出版时间:2000-08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14368
丛书系列:中国经验丛书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人类学 
  • 项飚 
  • 城市研究 
  • 城中村 
  • 社会调查 
  • 中国研究 
  • 中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的互动,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方方面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

本书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涉及的问题既深且广,堪称有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触及社会和人民心理深层变革的佳作。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读书笔记最好还是刚读完时写,拖个一天,竟不知从何下笔。双节假期一半时间用来啃这本,好像回到上学时,可以跳出自己的小圈子,通过读书激发出对他者问题的思考,贪恋这种感觉。 社会学可真是包罗万象,开餐馆的、做衣服的、当保姆的,甚至毒品、监狱等等等等都可以成为研究...  

评分

最开始知道作者,是因为其是“十三邀”其中一期的嘉宾,被其访谈中的诸多简介给惊艳到了,其次在其脸上看到了羡慕已久的笑容,那是一种自信不在意、率直的笑容,加之过于随意的穿着,就是那种少年有为却无需被社会所蹂躏,在自身世界中自处的所经历起来的一种状态。 好奇这样一...  

评分

整本书: 概述:小时间 小人物 小历史 时间线:史前史 北京 立足 扩张 清理转移 从乱象岛被迫正规化 内容丰富 人物事件众多 写作与研究: 不是正规的学术研究 更像是人物传记和访谈录 从独特的平常人视角或者底层视角来呈现历史 注重人物对话 强调细节 强调互动 长期的社区观察...

评分

这本书真的非常非常好看,可读性和想法性都很强。总体来说,这本书是用关系来解释浙江村的,或者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神马的 书名是:跨越边界的社区,作者说“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创建的社会组织正在取代社会赖以发展的各种原始社会组织,江村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结构,那...  

评分

理解实践 我通常用论著来形容看过的一些学术研究著作,现在明白,这个表述不太准确。拿我最近看的两本书《民主主义和教育》以及这本《跨越边界的社区》来说,如果要用论著这个词来形容这两本书的话,那无疑是前者更为准确。过去之所以认为论著可以形容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温州人在78年以前就已经全国各地到处跑,打家具、搞建筑、养蜂了,58年到60年农民其实都是在私下单干,只是做做“共产”的样子罢了。所以改革开放从来就不是谁“设计”出来的,而是哈耶克所说的spontaneous order,更不是政府的什么功劳——相反,在此书中我们看到,政府做的,其实一直是阻碍改革的事情,折腾辛辛苦苦工作(每天做工到凌晨一两点)的温州人,运动一来就拆了他们的房子,风头过后,他们又纷纷回来。

评分

太好太好。温和行文下的思维的锐利,从货真价实的经验而来,穿透概念和体系中僵化的部分。温州人经商读得人大开眼界,不论是亲戚间的合作模式,黑帮间的制约关系,还是90年代就今年赚100万来年亏150万依然面不改色的胆量。我大概是这样理解“系”和“关系从”的,在一个更开放更大的环境里,“系”是主导的,有的人会拥有更长的关系链条,把许多人都串联起来,这样的人是我们现在看来的“有关系”。然后在一个聚合度更高的社区中,“系”的大量重叠,使得在“系”的关系模型中“很多除了本人以外看不见的关系者”变得在场,交往过程中双方都可以看见对方的关系网,即不仅知道“你”有关系,还要能基本看到“你”的关系的运作。“锁住”和“套”都是在这种“知道”的前提下才有效的。

评分

高清PDG转pdf,OCRed。/s/1dFgxGK5

评分

少年成名的项老师早期著作。可是人家硕士时已经这么好的功底了,除了刻苦应当还有不少天赋吧。也是非常珍贵的关于一个时代的北京的「生活史」。不过我猜如果项老师亲自修改再版的话,篇幅应当至少会少 1/3 吧。

评分

叹服。跑去牛津人类学看了下项飚的页面:Curiosity is not enough; you need to have some concerns and, even better, a bit of anger. I did this (1991-1998) partly because of my discomfort with the dominant discourse in China at that time that regarded the 'low-quality' populations, especially rural-urban migrants, as an obstacle to developmen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