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吉布森 (William Ford Gibson) 1948年生于美国,年轻时因反越战情绪强烈,被美国征兵局除名,故在1968年北上移居加拿大,1972年在加拿大西南部的温哥华安身,成为加拿大公民,在这个太平洋沿岸城市里,吉布森不时感到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势力对北美的渗透日益加剧。跨国资本主义和后现代科技文化不断增强的态势,引起他的关注,渐渐也成为他科幻创作的社会背景。
吉布森的科幻写作生涯始于1977年。那一年,他在《发掘》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处女作《全息玫瑰图的碎片》,吉布森虽然不是电脑朋克科幻小说的创始人,但是他在80年代推出的电脑朋克三部曲却为推动电脑朋克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神经浪游者》、《读数为零》(1986) 和《蒙娜丽莎加速器》(1988) 都是反乌托邦小说,描写了电脑控制的跨国企业集团和高科技文化构成的后现代未来世界的可怕图景。不管吉布森本人愿不愿意,他的名字也许将永远与电脑朋克紧密相连。
吉布森用生动、惊险的故事告诉我们,电脑“屏幕之中另有一个真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人们看不到,但知道它就在那儿。它是一种真实的活动的领域,几乎像一幅风景画!”他幻想的这个空间,不仅可以包含人的思想,而且也包括人类制造的各种系统,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系统等等。
吉布森在《神經喚術士》中,創出Cyberspace / 符控流域一詞,描繪出近未來一個絢爛無垠的虛擬空間。想像的未來在有生之年到來,吉布森先見之明的光環,讓他接下來的小說都備受觀注,成為公認當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
如今,網路虛擬已變成生活中真實的一部份,《神經喚術士》才以新書之姿進入我們的中文世界。小說裡的世界:符控流域、東京、伊士坦堡、紐約、外太空;小說裡的人物:駭客凱斯、女殺手莫莉、全象幻術家里維耶、神秘雇主亞米帝吉;仍然在今日現實的近未來,一個想像的陌生地,在一個超乎形式、詭譎、濃氛、變態﹣﹣非常好看的故事裡。
這本書榮獲1985年科幻文學星雲、雨果、菲力浦、狄克三大獎最佳小說,不僅是科幻小說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人類想像的一次精彩突破,也是今日 述及網際網路的出現與流變時,一定要回歸的源頭。
我读的科幻小说,大都很擅长讲故事,高潮迭起,旁逸斜出,出人意料。但《神经漫游者》不,它的故事简单得令人发指:未来,一个自我意识觉醒了的人工智能,为了获得自由,雇佣一个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意识操控专家,去偷一把钥匙,获得一个密码。真是没有丝毫...
评分那时候的科幻小说都不是现在这样兼容并包的,或者说更加兼容并包…… 总之,那时候对于科幻的期待已经转向了新浪潮之后的泛幻想文学,各种作者都进入了科幻的领地,读者处于迷茫和困惑之中。这种时候出现的Cyberpunk着实是一针强心剂,鲜明华丽的风格立刻吸引了一大票读者。致...
评分给这个水平非常有限且写的随便的帖子加一点补充说明: 本帖发于2013年8月11日,但第二天它就从豆瓣的《神经漫游者》图书条目下面消失了(即点开所有评论也找不到)。我进入自己的豆瓣页面,查看自己发过的评论,发现本帖得到0个回复、0个“有用”、16个“无用”。据说只要“无...
评分威廉·吉布森是个传奇,即便对于中国人。抱歉,只能用这个非常讽刺的说法。尽管很多科幻迷对他的大名耳熟能详,尽管很多人都喜欢引用他的名言:“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平均而已”,尽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赛博朋克文化的开创者。但是,他的大部分小说没有中译,即便是大名鼎...
评分我在想,1984年是个什么年代。 想象不出来。 因为神经漫游者这本书就像一个具有时间扭曲场效应的微电极,插在人的心里。 我的时间坐标系开始有点紊乱,唯一让我把这本书和现实联系起来的事件就是,PKD是1982年死的,而吉布森在三年后凭着神经漫游者拿了PKD奖。 PKD没看到过...
自己选的书,就算跪着也终于是看完了.....一口老血.........渣翻译,快点滚粗翻译界吧!!!!!
评分很多有趣的元素未整合也未展开,攻壳电影版故事的原型
评分翻译比国内的两个版本更好些
评分字节社电子版。还是要读英文原著才过瘾呐
评分: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