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夏,來自各地的資深的文化研究學者在上海聚談瞭整整五天。既是迴顧:資深學者都事先提交瞭自己的代錶性論文,供年輕學人在會前閱讀,更是前瞻:對這些已成的研究結果的每一場檢討,都不知不覺就發展成對未來的新方嚮的探究。將這12位學者的11篇論文(其中一篇為雙人閤著)和10篇報告(其中兩篇為雙人閤作),以及25位年輕學人的10篇現場評論,排列串閤,編成本書,希望能藉此擴展文化研究的視野。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基本涵蓋瞭國內研究的現狀,羅崗老師是亮點。討論部分多有精彩之處,也不乏尷尬。王曉明真是用心良苦啊。
评分本來對此書期望不高,但讀瞭還是覺得非常好,隻是後麵的討論實在讓人不好意思。
评分文章水準參差不齊,丁乃非、劉人鵬在整部集子裏鶴立雞群,將《莊子》中的“罔兩問景”挪用為一種酷兒閱讀策略,揭示“默言寬容”背後以含蓄美學為依托的規訓力,批評孫康宜、高羅佩等人對“傳統中國”的異托邦化。丁乃非在問答中也反思瞭自己90年代初期研究《金瓶梅》時的進路。
评分這本書由許多篇文章集結而成。其中較為齣名的學者有何春蕤、戴錦華、王曉明、羅永生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戴錦華的《隱形書寫》,探討的是九十年代大陸的大眾文化,廣場從五四運動、社會主義時期的政治性場所,變成瞭商業性場所“購物廣場”,plaza 席捲中國的同時,遮蔽瞭階級分化的事實。下崗工人人數急劇增加,1995年底在電視連續劇的舞颱上,白領、商戰題材隱退瞭,取而代之的是“苦情戲”,窮人的故事取代瞭新富的傳奇。
评分基本涵蓋瞭國內研究的現狀,羅崗老師是亮點。討論部分多有精彩之處,也不乏尷尬。王曉明真是用心良苦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