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彼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我们已经给疾病强加了太多含义,进行了太多阐释,而它们是非本质的。疾病的本质发生了偏离,苏珊对这些疾病的隐喻进行了讨论,有关阶级、女权、死亡、政治。她身患癌症后仍然在写此书,所以对疾病和一个患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诸多的嗤之以鼻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和反省。本书延续了...
评分我们已经给疾病强加了太多含义,进行了太多阐释,而它们是非本质的。疾病的本质发生了偏离,苏珊对这些疾病的隐喻进行了讨论,有关阶级、女权、死亡、政治。她身患癌症后仍然在写此书,所以对疾病和一个患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诸多的嗤之以鼻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和反省。本书延续了...
评分之前曾听一个朋友闲聊,完全可以写一本《肺结核、太太们的客厅以及十九世纪文学》的这样一篇论文,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正是从文学史上被隐喻的优雅化的肺结核——一种让死亡变得优雅得令人肃然起敬的疾病谈起。所以这篇论文就没有必要再写了。 “结核病被认为是源自...
评分对这本书感兴趣,首先是因为作者苏珊•桑塔格,她是在去年去世的吧,当时很轰动,报纸杂志纷纷刊登她的生平,那个时候就感觉,这是个坚强的女人,不服输的、有思想的、从事学术研究的女人。 这本《疾病的隐喻》其实是一本文集,是两篇批评文字的合集,这点从该书的英文名...
评分感觉桑塔格是想用福柯的方式来消解癌症以及艾滋病,但不是很成功。首先是功课做的没有福柯那么足,这或许也是情有可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癌症与艾滋病与“疯癫”比起来还是具有某些不易轻易消解的因素,比如那些更“硬”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当然,围绕癌症与艾滋病当然也...
最不让我满意的是桑塔格的这本评论感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在重复福柯疯癫与文明的理论内核,卡勒说过,没有革新的文学理论根本称不上文学理论。就像汉娜阿伦特在论极权主义起源中讲到那样,一个生存在公共领域中的概念是由在特定历史时间段内不断重复的感觉经验强化得来的,但好歹人家选择是历史性的社会题材,在论题的选择上,我最反感的是将科学的领域和文学领域混淆在一起 文学试图从科学那里乞讨一点论证的立足点使得自己看起来有那么些说服力,就好像是一群乱糟糟的饿的皮包骨头的鬣狗趁着雄狮不注意小心翼翼从他嘴边捡一些掉下的肉渣滓一样,桑塔格这书前半部分感觉就是在对自己癌症时近乎病态的感伤心理作用下写出来的。。
评分4.5;把历史上几大顽疾从病理特征、社会缘由、人文色彩、道德层面加以纵横分析联系,其知识储备与写作能力让人击节,且因自身罹患癌症的立场,读来格外感触。剖开人类普世心理:“疾病唤起的一种全然古老的恐惧。即使不具有传染性,也会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传染性。”在病人被生理性判决之前,社会“道德”已执行隐喻的死刑——罪行的天谴、心灵的脆弱、精神的错乱。结核病被浪漫派赋予道德色彩,消解粗俗肉身;是爬向上层阶级的势利眼文雅、精致和敏感的标志;癌症与军事术语的并置;梅毒被投射到政治哲学,获得精神升华;艾滋病成为第三世界入侵的征象;霍乱是疾病殖民化的标识;极权主义利用、强化疾病携带的恐怖感。这些「隐喻」反映的是文化的缺陷、人类对死亡的阴郁态度、面对工业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的无力感,以及面对暴力的恐惧。
评分译者存在感太强了,跟弹幕似的。
评分疾病带来的胜利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
评分一直没觉得苏珊桑塔格牛逼在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