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一部代表作。原书最初发表于1929年,1936年在美国出版了英译本。本书是一部关于知识社会学的论著,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为英国读者撰写的介绍本书的文章;第二至第四部分论述知识社会学的主要问题,如思想、知识、意识形态、乌托邦、理性等问题;第五部分主要论述知识社会学的性质、范围、类型、研究方法等问题。本书对于我们今天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有重要影响.
一处翻译问题: 出现在p84和p98页的【选代性】的表达实在是摸不着头脑,查完英文对应的表达“alternative mode of approach”,诶,还以为是多么玄奥的意思,直接翻译成“可替代”多好。T_T 以下是充满了寻章摘句式的一些混杂原文摘抄及我的阅读感想的大杂烩: 第一章 对问题的...
评分 评分【出版日期】1992-05-30 【摘要】知识的基础是什么?西方哲学一直从理论的和理性的立场来说明,曼海姆则独辟蹊径,试图从生存和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知识。他主张“思想的社会和存在的决定”,认为“超理论的因素”,对知识特别是社会历史知识具有决定意义,它不仅影响了认识过程,...
评分对照网上流传的Harcourt, Brace & Co., Inc1954年英文版(中翻参照的是同出版社1936版,区别应该不大),将本书(我手中这本是商务1990年一版一印)主要是第二章中值得商榷的翻译整理了一下,供参考讨论。 P25 二段3行“第一种倾向是...,并按照它起源于主体来理解它(发生...
评分曼海姆说,知识社会学研究知识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既然研究知识,那么就涉及到群体的思考问题。然后他说,没有群体的头脑,只有个体才能思考。这就意味着,必须了解个体的智能运作方式,才能解开一半的秘密。曼海姆提到个人出生在群体中,因此个人往往不是靠个体有限的经验,而...
还需要多读几遍,这是经典。
评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关系,在曼海姆这里有点像黑格尔的片面的正义,均只是部分地展现了合理性的解释。他的任务则是以知识社会学的方式,从整体论的高度描绘一种全面的阐释知识与社会关系的蓝图,这种对整体蓝图勾勒的冲动,让人想起卢梭,而且曼海姆要做的既包括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构建,也包括具体而专业的学科培养计划,所以他将研究对象拓展到非系统化的情境知识和日常知识中,对情境的要求就是对个人价值和立场“介入”的要求,其背后是对科学主义方法论消灭非理性因素的警惕。启发最大的两点:自我意识如何通过深刻地进入情境之中才能发现,又是如何摆脱决定性因素获得自由?2.官僚制度之中,政治与行政的分野为何。这是我在体制工作里的最大困惑。曼海姆想说的东西太多,论述思路过于繁琐,关于整体性的学科构想又不断被冗长地重复,书不容易读。
评分二十年代的论述依然深刻
评分还需要多读几遍,这是经典。
评分这本书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点的进一步推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