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德)卡尔﹒曼海姆
出品人:
页数:317
译者:黎鸣
出版时间:2002-02
价格:1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26765
丛书系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政治法律社会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曼海姆 
  • 意识形态 
  • 知识社会学 
  • 哲学 
  • 政治哲学 
  • 政治学 
  • 西方哲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一部代表作。原书最初发表于1929年,1936年在美国出版了英译本。本书是一部关于知识社会学的论著,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为英国读者撰写的介绍本书的文章;第二至第四部分论述知识社会学的主要问题,如思想、知识、意识形态、乌托邦、理性等问题;第五部分主要论述知识社会学的性质、范围、类型、研究方法等问题。本书对于我们今天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有重要影响.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怎么觉得此书翻译得有点拗口啊? 不过更有可能是我境界不够,心不够静、脑不够明…… 哎哎~为啥要有那么长的评论啊?伦家还没看完呢~~~后补不可以吗? 只好粘贴些东东: Mannheim,Karl 德国社会学家。1893年3月27日生于布达佩斯,1947 年1月9日卒于伦敦。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  

评分

摘 要: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nheim's thought and Weber's one in three aspects : ( 1 ) diagnosis of their time;(2) the Mannheim's epistemological predicament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Weber' s thought;grasp the problems of our tim...  

评分

摘 要: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nheim's thought and Weber's one in three aspects : ( 1 ) diagnosis of their time;(2) the Mannheim's epistemological predicament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Weber' s thought;grasp the problems of our tim...  

评分

知识分子被作者认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的一个阶层,无社会依附,能够靠近不同的阶级,但不被其兼并。这似乎是理想的模式。 书里主要是描述一种非评价性的,客观的,没有偏见的社会学研究。并且提倡关注社会的实际生活,而不局限在书堆里摸索出来的体系。注重观点的相对性和互补性...  

评分

失眠了,彻底失眠了,很久以来的第一次。 竟是为了曼海姆,为了他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说实话吧,我看不下去了,我放弃了,我放弃了去明白什么是意识形态,以及什么是乌托邦。去你的,曼海姆,去你的,知识社会学。 说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是建立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  

用户评价

评分

: D091.6/6434

评分

这本书让我彻底从英美倒向了德国的本体论传统,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问世于20世纪初西方思潮总危机时代,与斯宾格勒,胡塞尔一样,曼海姆的思想体系也建立于价值与事实严重断裂,日益技术化,官僚化,经验化的晚期现代性时代的批判之上。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诞生于封建解体,知识垄断消亡,主体性浮出水平,流动的知识分子依附于政党或自身阶级,进行着剧烈的碰撞,意识形态发展为历史的,本体论色彩的总体阶段,而知识社会学就诞生于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上。意识形态经过长期发展,在晚近的法西斯主义,彻底吞噬了历史,以反理性的行动取缔了思想,以后现代(也是现代性早期千禧年式)武装现代性(讽刺的是以列宁代表将马克思推向理性主义的极端,以现代性武装马克思思想的批判现代性部分),而乌托邦的命运则是逐步解体消亡,未来可能永远无法走出现代性

评分

还需要多读几遍,这是经典。

评分

经典著作,学习

评分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关系,在曼海姆这里有点像黑格尔的片面的正义,均只是部分地展现了合理性的解释。他的任务则是以知识社会学的方式,从整体论的高度描绘一种全面的阐释知识与社会关系的蓝图,这种对整体蓝图勾勒的冲动,让人想起卢梭,而且曼海姆要做的既包括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构建,也包括具体而专业的学科培养计划,所以他将研究对象拓展到非系统化的情境知识和日常知识中,对情境的要求就是对个人价值和立场“介入”的要求,其背后是对科学主义方法论消灭非理性因素的警惕。启发最大的两点:自我意识如何通过深刻地进入情境之中才能发现,又是如何摆脱决定性因素获得自由?2.官僚制度之中,政治与行政的分野为何。这是我在体制工作里的最大困惑。曼海姆想说的东西太多,论述思路过于繁琐,关于整体性的学科构想又不断被冗长地重复,书不容易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