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一部代表作。原书最初发表于1929年,1936年在美国出版了英译本。本书是一部关于知识社会学的论著,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为英国读者撰写的介绍本书的文章;第二至第四部分论述知识社会学的主要问题,如思想、知识、意识形态、乌托邦、理性等问题;第五部分主要论述知识社会学的性质、范围、类型、研究方法等问题。本书对于我们今天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有重要影响.
适合对哲学、社会学感兴趣的、具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阅读。 这本书很难读。翻译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读者很难理解曼海姆所处的位置,因此很难理解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一定要把曼海姆当作一名公共知识分子来读,当作一名多党制社会下的、希望影响社会进程的、希望...
评分怎么觉得此书翻译得有点拗口啊? 不过更有可能是我境界不够,心不够静、脑不够明…… 哎哎~为啥要有那么长的评论啊?伦家还没看完呢~~~后补不可以吗? 只好粘贴些东东: Mannheim,Karl 德国社会学家。1893年3月27日生于布达佩斯,1947 年1月9日卒于伦敦。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
评分译者多年致力于知识社会学著作的翻译,如此之多的著作,每本都不算薄,可见译者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社会接受度不是很高,但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话说回来,不得不说的是,译者的“硬译”风格实在是非常让人挠头,单就与原文的忠实度来说,几本译著都算不上有多少“错误...
评分译者多年致力于知识社会学著作的翻译,如此之多的著作,每本都不算薄,可见译者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社会接受度不是很高,但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话说回来,不得不说的是,译者的“硬译”风格实在是非常让人挠头,单就与原文的忠实度来说,几本译著都算不上有多少“错误...
评分知识分子被作者认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的一个阶层,无社会依附,能够靠近不同的阶级,但不被其兼并。这似乎是理想的模式。 书里主要是描述一种非评价性的,客观的,没有偏见的社会学研究。并且提倡关注社会的实际生活,而不局限在书堆里摸索出来的体系。注重观点的相对性和互补性...
读不懂
评分虽然复习过程中看此书有成为"太好学以至于成绩很差"的典型案例的危险,但读它至少帮助我定位了学科中许多重要的脉络性事实。曼不愧为承接经典理论家和当代发展的过渡人物,本书那正确得让人忍不住想戏仿一下的韦伯式悲观预言结尾之后承接的是法国结构主义者们主观向权力考(阿尔杜塞最明显),意义社会学以及后现代主义这些乍看对着干的东西。另外后来的建构主义者虽然通过批它重建了知识社会学,但读完发现其实那些后辈几乎没有说出任何新东西。
评分翻译比较差 多人翻译的书至今没看到译得好的 但买不到英文本也没办法了
评分那些后来证明只是歪曲地说明过去或潜在的社会秩序的思想,就是意识形态,而那些在后来的社会秩序中得以恰当实现的思想则是相对的乌托邦。那些过去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结束了关于下述问题的意见冲突:在较早的超越环境的思想中,什么是打破现存秩序纽带的相对的乌托邦,什么仅仅是用于掩盖现实的意识形态。思想实现的程度构成了区分事实的补充性的、有追溯效力的标准,只要这些事实是当代的,它们就被淹没在党派的观点冲突中。钓雪按:注意区分相对的乌托邦和绝对的乌托邦、广义的乌托邦和狭义的乌托邦,并且记住曼海姆个人主义与社会学的辩证法——知识社会学。
评分看不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