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出现了巨大的思想困惑和抑郁,在这期间,他写出了这部作品。全书共分十六卷,追溯了作者五十年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重点描述了作者在东西方各伟大思想、宗教间的求索过程,以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灵魂的慰藉。全书思想深刻、内容广博、文风质朴,尤其是对自我的剖析严酷苛刻,是一部难得的伟大心灵史。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昨日躺在床上读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托尔斯泰最终在寻求人生的意义中转向了他一度丢弃的宗教。他试图用理性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人生有什么意义?如何处理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时间的反差所带来的苦闷?”——“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非理性的,应该抛弃。”他不满这样的...
评分“人生是一汪清泉,与一片泥潭。我更愿意被自己骗到深不可测的泥潭,要搅闹其中。不是因为我多么有勇气,而是因为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自己。” ——@久而光照 因为不甘平凡的性格,让我在不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结果却是让人震惊的,因为所有的参考材料指向了同一个...
评分托尔斯泰14岁自我意识觉醒,随后开始了长达12年的折腾才到达零点五即开始发表作品,随后开始各种社会改良失败后的纵欲和旅行,可以说前半生的托尔斯泰一直是一个浪子。 40岁的托尔斯泰终于找到自我并疯狂阅读叔本华,康德等哲学家的书籍以解答一点零之后的人都有的灵魂困惑,51...
评分 评分米尔斯基评价很高,温习一下
评分很喜欢托尔斯泰的《童年》和《战争与和平》,清晰、明朗,也看过一些他的日记和书信,可能因为信仰,他对波德莱尔、印象派什么的不接受。他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很有同感,也许我就是像他分类的那样“软弱”地活着。但是人走到了“理性”的尽头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后就跃迁到“非理性”(他的说法)的信仰,不明白不接受这样的跳跃。除了他的四种面对人生虚无的办法之外,还有“西西弗斯“这个方法。另外,正义、博爱、“为了人类”这些人间的信仰也一样可以信靠。
评分译者中文学得不好,似乎
评分兜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使自己变得更好,使生活尽量符合对自身有所要求的意志;人只有在相信上帝的时候才活着,像劳动者那样平静地生活、受苦和死亡,才是幸福的,生活才是合理的。如果从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出发去理解他的想法,本来就足够好了,毫无疑问是非常有力且能深深打动人的;但不得不说作为”思辨“层面来说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回答,在”必须相信上帝”这一转折面前所遇到的阻断,使得否定指向生的毁灭以及虚无,因而最后将宗教有关生之意义所具有的欺骗性的存疑全都归因到自身的生活上去,以此来避开”一切人“。
评分米尔斯基评价很高,温习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