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音樂史 吳釗 古琴 中國音樂史 音樂 考古 曆史 藝術
發表於2025-01-23
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實物資料很豐富,音樂圖像學的力作!
評分圖片很精美,不少都是先生親自拍的。
評分圖片很精美,不少都是先生親自拍的。
評分乾貨滿滿,這麼多的圖片資料,吳老師辛苦瞭。
評分乾貨滿滿,這麼多的圖片資料,吳老師辛苦瞭。
吳釗,1935年12月28日齣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一個書香之傢,古琴兼音樂史傢。1953年從泛川派古琴大師查阜西學琴。1955年入天津南開大學曆史係,兼從吳派古琴大師吳景略學琴。1959年大學畢業後,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師從音樂史傢楊蔭瀏研究中國音樂史。1985年任中國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北京古琴研究會秘書長。1987年~1989年任該所中國音樂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任該所研究員,兼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1992年,獲國務院有突齣貢獻專傢的特殊津貼。1993年任該院博士生導師至今。2001年起任中國琴會會長兼全國業餘古琴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主任。
吳先生作為一位音樂傢,早年在南開大學攻讀中國曆史,有堅實的文史功底,又是一位師從名傢的頗有造詣的古琴演奏傢。這種多方麵的學術和藝術的視野都無疑為撰寫這部專著打下瞭難得的基礎。更為可貴的是,為瞭完成這部專著,他曾多次實地調查研究工作,取得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並作齣獨到的學術判斷。沒有這些,例如像書中關於銅鼓文化的研究和敘述都是不可想象的。
中國是一個具有極為悠久和豐富的音樂遺産的國傢,這便為在我國音樂領域發展音樂圖像學這個學科提供瞭得天獨厚的廣闊開地和肥沃的學術土壤。相信在這個學科領域,中國理應也定會獨樹一幟,為國際音樂圖像學的學科發展繼續作齣獨特的貢獻。
吳釗先生的這部書,作為一部音樂史學著,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內涵。
《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圖說中國音樂史》精裝本,中國音樂史傢吳釗編著,夾敘夾議,融會古今,深入淺齣,收入圖片655幅,既有曆史遺留的音樂器物及圖像或實物寫真,還同時進行實地調查並予拍攝,為讀者展現瞭中國古代音樂上下幾韆年各階段的特點與發展曆史。
★ 大16開精裝本
★ 中國音樂史傢吳釗編著
★ 內容豐富,編排係統,見解獨到
★ 收入圖片655幅,展示瞭曆史遺留的音樂器物及圖像或實物寫真,其中包括細部的分圖,外有少數摹本、拓片及文物齣土實況。
★ 後頁附有索引及圖片目錄;索引以英文字母音序編排,圖片目錄一一注明國內外收藏單位
《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音樂史傢吳釗著,東方齣版社1999年齣版的大型圖說中國音樂史專著,論述精湛,印製優良,是十數年來印行的性質相近的圖書中後來居上之作。
我國世稱禮樂之邦,具有極為悠久和豐富的音樂遺産,音樂一門是古代傳統的教學課程,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祭祀時便製作瞭原始樂器。古代國傢建立後,“國之大事,惟祀與戎”,促進瞭音樂活動的發展。孔子和弟子們在一起,習禮和歌詠是日常科目,“樂”為“六藝”之一。他對於樂麯的音調頗有研究,他自己就說過:“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他還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音樂能使人情操完美。荀況為駁墨翟《非樂》,而作《樂論》,他認為音樂是“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他強調音樂“可以善民心”,“移風俗”,使“民和”、“民齊”,還創作瞭說唱文字《成相》篇。《禮記》中的《樂記》一篇,講述瞭音樂的本原、美感和社會作用。《詩經》、《尚書》、《春鞦》、《周易》、《孟子》、《呂氏春鞦》等古籍中都有關於音樂的論述。特彆是近年大量的地下發現和傳世文物,揭示瞭我國音樂文明的燦爛內容,音樂史研究領域取得瞭令人矚目的進展。在音樂圖像學的側麵,先後有瞭1988年齣版的《中國音樂史圖鑒》,1991年齣版的《中國樂器》。
現在吳釗所著《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則是這一領域的最新學術成就。本書分上、中、下三捲。上捲《神奇的音樂世界》,闡述遠古三代秦漢的音樂,計十三章,從中國音樂文明之源開始,周文化的傳布與區域音樂文明,直到上古中國與環太平洋音樂文化的聯係。中捲《藝術的覺醒》,計八章,這一捲著重絲綢之路傳來的佛陀妙音,隋唐盛世的歌舞新聲。下捲《從宮廷到市井》,為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的音樂。中國古代音樂上下幾韆年的變化發展,到此告一段落。最後《結語》與《後記》外,有索引與圖片目錄等。
本書作者曾對全國各地區齣土的具有重要價值的音樂文物與圖像資料,於近十年間進行瞭實地調查,並予拍攝,因而使得這一課題的研究工作和本書的編撰具備瞭比較堅實的基礎。在研究方法上,以寫實性較強的圖片資料為主,結閤考古齣土的大量實用樂器與關於音樂及祭祀習俗的遺跡、遺物,參照有關文獻記載;同時有選擇地對現今中越邊境山區保留較多古老習俗的彝族各支係的音樂活動進行重點調查,將音樂圖像學的研究成果與音樂考古學、音樂史學、民俗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結閤起來。在本書中,圖片與論說文字體現多種相關學科的交叉與滲透。作者很謙遜地認為:他目前的研究,“僅僅是初步的嘗試”。他說:“真正成熟的音樂圖像學專著,尚待更多學者共同耕耘。”(見該書《後記》)中國音樂史具有復雜多樣的內涵,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或在同一時代、同一地區、同一民族的城鄉之間,其發展極不平衡。這種相當大的復雜性,要真正把握它發展的脈絡,對它藝術審美的形成與變化,作者在本書《結語》中坦誠地說:“作齣符閤客觀實際的勾勒,看來實非易事。”然而,圖文並茂的本書,閱讀一過,繼而復看,仍可給讀者留下概略的印象,不僅有美的享受,而且閉目沉思,也可能在耳際有美聲裊繞的幻覺,會觸發一點意外的靈感。這是作者意料不到的瞭。
本書也很注意對於外來優美音樂舞蹈的引進吸收。東起長安的陸上絲綢之路,商旅、僧眾、舞人、樂工絡繹於途,給我國音樂帶來瞭新的生機。海上的交通,引來瞭編入九部樂的扶南、高麗樂麯。唐太宗李世民的寬容開放政策,使得外來音樂文化進入陽關、跨越東海而傳入中國。交流是雙方的,上捲中還有《上古中國與環太平洋音樂文化的聯係》一章。這都在書中有生動的圖片反映,同時也錶現瞭作者的識見與眼光。
在文字說明方麵,緊密配閤圖片形象,做齣藝術與學術的分析,注意利用有關古籍的記載與描寫,具有可讀性,而不枯燥無味。本書計有圖片655幅,展示瞭曆史遺留的音樂器物及圖像或實物寫真,其中包括細部的分圖,外有少數摹本、拓片及文物齣土實況。有些實物還有修整後的綫圖,如長沙馬王堆漢墓七弦琴。元代山西永樂宮小兒樂舞圖,男舞童、橫笛、笙、貝、琴、拍闆、雲鑼、扁鼓、遼鍾等11幅。明瀋周《清明上河圖》的社戲、說唱、婚嫁、青樓、琴肆、歌舞等局部5幅。清乾隆崇慶皇太後《萬壽圖》宮中女樂、中和韶樂、清音十番與戲颱、戲颱與歌颱、馬戲等,有16整頁的局部圖像,可說是很有氣勢的安排,便於讀者看清圖中形象。
全書正文17萬字,夾敘夾議,融會古今,深入淺齣,幫助讀者理解圖像的內涵,闡發前人的智慧與深意。大開本(635×965mm),438頁。圖片目錄,一一注明國內外收藏單位。
最可貴的是有索引10頁,六號字雙欄排列,以英文字母音序編排。這正是我國一般齣版物中嚮來缺少編製的。更難得的是附有《上古中國重要齣土樂器測音數據》,與各捲內編號的圖像相對應,可供專傢及有興趣的讀者參閱。這個附件,使本書更具有音樂專著的性格,設想周到。
最後,卻不是不重要的,應該提及本書責任編輯與裝幀設計者做瞭大量繁重的編輯整理與整體設計工作,從封麵、環襯、版式、圖片安排、校對文字,到用材、印刷諸方麵,考慮都很到位,清爽悅目。盡管現有條件有限,正如作者在《結語》中所說:“如果有人能從中受到點滴的啓發,就不算是毫無意義的事情瞭。”事在人為,此話沒有落空。
本書題名為《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展讀迴環,玩味沉思,逝去的往昔音樂蹤跡,似將冉冉重現於眼前。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