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的升起和沉落就好像是人们的一生,人们从生到死的过程也都是像海浪一样在不断的沉浮。本书取名海浪正是此意,将人生的全部岁月与一天的时间结构互相对应起来,像一部配合完美的乐章,本书是一本体味人生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实验性很强,想看懂还是很难的,我常常想,对付意识流的作品,比如这部,把文章重新整合一下,即每条线索单独陈述,会不会好懂一点。。。
评分一系列的独白,以海浪的节奏均衡地出现或消失。弗吉尼亚伍尔夫总是把手伸向她内心的魔性之树,从刹那变化造作涓流的树枝上抓住一些树叶,把树叶拼凑起来,变成了文字。这是我读她的第二部作品《海浪》。 魔性之树在唱歌,透露出带有魔性的文字,以文字之名行窥视之事,闪现了《...
评分1941年,伍尔夫去世——她往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进了家附近的一条河里——托马斯·艾略特写了一篇悼文,严肃冷静得像在伍尔夫的墓前作一场学术报告。在悼文的结束处,他才吝啬地称她为“伦敦文学生活的中心”。他们的共同的朋友说,“(这篇文章)它那冷淡疏远的态度...
评分连绵不绝的激情,像海浪一样贯穿始终,起伏,碎裂。 与杜拉斯相似,小说中完美展示了女性所特有的敏锐的近乎神经质的感觉。 结构赏心悦目。 最后长达八十页的独白。我怀疑伍尔夫是一直处在亢奋的状态中写作的,就像刚起床时从混沌脱身而出的意识状态。 写着费神,读着也费神。 ...
看个毛子。失眠专用
评分此文对于人生的解析其实是过于意识流的,作为一个佛系读者来说,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评分因为恐惧,有些东西没有被考虑到。因为虚荣,有些东西遭到了篡改。我们曾经竭力强调差异。因为渴望显示各自的独立性,我们曾经有意的突出我们各自的缺点,和各自身上独特的地方。
评分当年我是怎么热爱伍尔夫的,就好像没喜欢过别人一样。好久啦。
评分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本伍尔夫。达洛卫夫人可以看出在意识流与外部事件结合上的青涩,而到灯塔去我认为是她在外部环境与人物心理活动结合得最好的一部,对在不同环境下人物内心状态的剖析刀刀见血。但是在这一部公认的伍尔夫最成熟的作品中,我却感到的是六个病人的胡乱呓语,内部事件已经远远遮蔽了外部事件,意识已经不单单是“水流”,而是“洪流”,更像诗而非小说,在不明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实在难以跟着他们一同跳跃。当然,或许今后再重读会有不同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