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是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位大有潜力的学者,不幸于1992年因病英年早逝,时年40岁。主要著作有《现实主义的限制》、《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阅读》。
“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实主义的限制:现实主义的限制》这部专著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书的最后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多棱镜下的革命话语和“现实主义” ——读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 文/林培源 1992年,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因病去世,时年40岁。安敏成是美国汉学界中少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英年早逝,是海外中国国文...
评分 评分 评分多棱镜下的革命话语和“现实主义” ——读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 文/林培源 1992年,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因病去世,时年40岁。安敏成是美国汉学界中少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英年早逝,是海外中国国文...
思路很精彩,但论证我看不太懂。。。。
评分: I207.4/3485
评分从现实主义(realism)的发生论和净化论入手,梳理出西方与中国关于“现实主义”的区别:西方认为写实是对世界的客观观察,注重其内容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是司汤达小说中说的“镜子”,而中国首先考虑的是“先于创作的作家与世界的关系”,镜子在此隐喻精神世界,使得作家从自我遮蔽中走出向“道”敞开;西方现实主义小说拥有独立的客观视点,旨在唤起读者心中的情感,进而起到净化的美学效果,而中国则延续自古以来“文以载道”的传统,认为小说的功能在于“教化”,强调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功用。在对现实主义小说的接受过程中,社会功用一直凌驾于美学范畴之上,鲁叶茅张在此不断试验新的小说技巧,逐渐发现现实主义的本性。在集体主义话语占据主导后,讲述他人的现实主义小说将自我与社会都融入了“我们”,现实主义被超越但也迎来终结。
评分今天也依然对姜涛的语感着迷不已…最后一章尤为精彩,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上学期的pre应该能更完善吧,好在基本点没跑偏
评分4号读完。P124,“革命失败后,他们每一个人必须作出决定,或者限制自己变革的热情,或者拥抱这个堕落的世界——他们必须在生活中放弃对历史进程的重要参与。”在书中,作者将文学作品中的性与革命相联系及在很大程度上等同起来,因为“都是发泄着过剩的精力”……材料多是二手的,甚至包括作品原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