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1913~1960)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
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的入》(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西叙福斯神话》(1942),剧本《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
加缪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1960年 1月4日死于车祸。
:《局外人》披露的是人在生存中所面对的荒谬:主人公默尔索沉默内向,对一切漠然冷淡,他拒绝传统价值观念,拒绝由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他不为世人理解,与外界格格不入。最后其结局是被判处死刑,死刑的立论并非由于他杀了人,而是因他在母亲下葬时“竟然不哭!”,检察官起诉道:“我指控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加缪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折射出“荒谬”的深刻含意:这世界竟容不得一个实实在在按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来生活的人!他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即:“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任何一个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
默尔索不是一个乖张的异化人,他只是“自己”而已,之所以被毁灭是因为他拒绝被同化、被纳入环境规定的秩序中去。在众寡悬殊的对峙中,他选择了自我和反叛的同时也就选择了肉体的毁灭——物质意义上他失败了,但精神和灵魂上他是胜利的,他用冷蔑和沉默回答这个世界(用临刑前加缪赋予他的话说:“我觉得我过去曾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
从真实地揭示世界的“荒谬”这一角度来说,《局外人》可谓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被毁灭之结局毕竟不合乎加缪的生存理想和哲学打算,他热爱生命,所以对生命永远抱有美好的祝愿,无论在感情还是理性上,他都希望看到抗争者另一种激动人心的光明出路。
我承认,在这篇书评落笔之前,我踌躇许久。 对一本被奉为经典的书来说,若不是读过两遍以上、反复咀嚼,这样的评论写出来都会让我很惶恐。怕因我的肤浅和主观而导致对经典的亵渎。即使我人微言轻,但也实在知道当谨慎自己所发的言语。 而且,对性格入世且积极乐观的笔者来说,...
评分 评分 评分1、加缪生于1913年,法国人,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1957年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迄今为止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头子得奖,有的快要入土了,有的卧病在床,只能请人代领奖金,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位在四十多岁就问鼎这个...
评分呆在那里,还是走开,结果一样 -----加缪《局外人》 局外人的眼光完整的还原了这个粗糙、漠然、无理性的世界 愚昧和死亡混杂的气味渗透在生的每一个细节里 生活中所有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都被语言的慢镜头放大和重现 整个故事被安排在炎热的夏季 这个季节充斥着令人发狂的暴烈阳...
大一时只看了开头,现在终于读完了,心里不是个滋味啊.
评分开头故作平淡,结尾很有力度
评分区别一下。 想留着写
评分孤独-互助
评分终于买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