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珍(1763?~1830?) 清代小说家。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曾在河南任县丞。一生多在江苏海州生活。他博学多才,读书不屑于章句帖括之学,如对壬遁、星卜、象纬、篆隶之类,无不博涉。对音韵之学,尤能穷源索隐,心领神悟。他是一个有社会理想,憧憬新生活的落魄秀才。著有《镜花缘》、《李氏音鉴》、《受子谱》。
班志称小说家流出于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阊巷风俗,立稗官使称说之,此古义也。乃坊肆所行杂书,妄题为第几才子,其所描写,不过浑敦穷奇面目。即或阐扬盛节,点缀闲情,又类土饭尘羹,味同嚼蜡,余尝目为不才子,似非过论。昔王临川答曾南丰书,谓小说无所不读,然后能知大体;而《续文献通考》《经籍》一门,亦采及《琵琶》、《荆钗》,岂非以其言孝言忠,宜风宜雅,正人心,厚风俗,合于古者稗官之义哉!镜花缘》一书,相传北平李氏以十馀年之力成之,观者咸谓有益风化。惜向无镌本,传抄既久,鲁鱼滋甚。近有同志辑而付之梨枣。是书无一字拾他人牙慧,无一处落前人窠臼。枕经胙史,子秀集华,兼贯九流,旁涉百戏,聪明绝世,异境天开。即饮程乡千里之酒,而手此一编,定能驱遣睡魔,虽包孝肃笑比河清,读之必当喷饭。综其体要,语近滑稽,而意主劝善。且津逮渊富,足裨见闻。昔人称其正不入腐,奇不入幻,另具一副手眼,另出一种笔墨,为虞初九百中独开生面、雅俗共赏之作。知言哉!辄述此语,以质之天下真才子、喜读是书者。悔修居士石华撰。
读《镜花缘》的时候,最摸不到头脑的就是其中涉及音韵学的地方。李汝珍博学,众多才能之一就是音韵学,曾著《李氏音鉴》,亦把有关音韵的才华注入到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中。可惜现代的非专业人士很难读懂了。 歧舌国的字母图已经让人如堕雾中,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齐庄中正”...
评分这两天翻看了一下《镜花缘》 其实兴致不大,怎么说呢,有些感觉,但也不过是大块大块地翻阅,最近读了一些散文杂文,喜欢那种字字钢枪,话里藏话的感觉,一时间读古文小说很是不好接受,心生浮躁,话说养心呢,我大概也连悟净这一层也达不到。而且一向是不喜欢这种天仙啊下凡...
评分只是缘于小时候模糊的记忆 圆圆的一面黄澄澄的镜子 船头 布绒绒的“果然” 。。。。气息, 就铺天盖地 袭面而来。 可能是受了儿时记忆的影响 脑袋里满满的 是对各个国度神秘的向往 可看完全书 实话说是耐着性子的 着实的失落了半天 记忆里的那些奇幻 怎么都变成文邹邹的群芳...
评分这两天翻看了一下《镜花缘》 其实兴致不大,怎么说呢,有些感觉,但也不过是大块大块地翻阅,最近读了一些散文杂文,喜欢那种字字钢枪,话里藏话的感觉,一时间读古文小说很是不好接受,心生浮躁,话说养心呢,我大概也连悟净这一层也达不到。而且一向是不喜欢这种天仙啊下凡...
评分有不少好片段,但作为长篇来说作者力有不逮,尤其写女性、写军国大事都非常薄弱。 后半部分活生生把一百个才女写成了一百个学霸,显然作者对女性生活太缺乏了解……而且明显受了红楼梦的影响,还能写成这样,换成我真不好意思拿出来。倒是前半部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基友颇有...
前四十多回唐敖三人组的海外见闻完全五星啊,太好看了,十分有创意,而且诙谐幽默,又有辛辣讽刺,看得十分过瘾。后面太难看,一干“才女”都落入国贼、禄鬼一流,真可算是一群禄蠹了,看得人十分恶心。
评分大概小学时候读过,百看不厌,常读常新
评分魔幻语言党必读
评分大二读了上半本,时隔几年现在才看了下半本,也算圆了个小心愿。
评分两鬓成霜,金兰如梦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