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萨雷·贝卡里哑(1738—1794),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1738年3月15日生于米兰一个贵族家庭,1758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762年发表处女作《论米兰公国1762年货币混乱及其救治》。1764年完成《论犯罪与刑罚》,并于当年出版,由此一举成名,并为他赢得了长久的声誉。1768年成为米兰宫廷学校经济贸易学教授,讲授经济学课程。1771年成为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成员,先后负责过经济部门和司法部门。1791年又被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任命为伦巴第刑事立法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其间力主废除死刑。
本书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内容包含有对法律的解释、法律的含混性、犯罪嫌疑人和审判形式等,本书供读者学习使用。
读完了《论犯罪与刑罚》,由衷地为贝卡利亚的远见和睿智所折服,即使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人看来已经司空见惯,但对于一个生活在18世纪的人来说,能够拥有如此的洞识和前瞻,实在是破天荒的一件事情,尤其考虑到当时欧洲仍保留有中世纪的浓厚残余势力和思想。所谓天才,唯有超越...
评分人类的历史总是相似。在书中,即使作者所写的内容、所发生的事件与存在的问题,在过去我们同样经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断上演,正如书中所言:谬误到真理、从光明道黑暗到光明的艰难面可怕的过渡,属于第二个时代。一旦人们的心灵安静下来,一旦焚尽国家的烈火熄灭下来,...
评分《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虽然只有薄薄几十页,但是偶然拜读之后获益匪浅。不禁感叹数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初读略生硬,我也是耐着性子往下看,越读越渐入佳境,不觉间看完了还意犹未尽,如一杯清茶唇齿留香。阅读时感想颇多,到写感想时只觉言辞匮乏不能表尽内心慨叹一二。言而总之...
评分人类的历史总是相似。在书中,即使作者所写的内容、所发生的事件与存在的问题,在过去我们同样经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断上演,正如书中所言:谬误到真理、从光明道黑暗到光明的艰难面可怕的过渡,属于第二个时代。一旦人们的心灵安静下来,一旦焚尽国家的烈火熄灭下来,...
评分一些可贵的通达和豁然开朗,从接触《论犯罪与刑罚》开始 我把较为明晰的观点总结为补偿性刑罚和情感有限论。 分别表现在: 立法者像一位灵巧的建筑师,他的责任就在于纠正有害的偏重方向,使形成建筑物强度的那些方向完全协调一致。 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触动我们感觉的,与其说是...
翻译水平太低,我又不懂意大利文。
评分刑法方向必读经典。当年26岁的贝卡利亚用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影响了数个时代的法学界,而他居然是个意大利人!出于个人兴趣重点阅读的是死刑部分,作为一个坚定的死刑保留赞同者,发现贝卡利亚对于死刑的观点很有趣。他并非单纯从人道角度来呼吁废除死刑,相反的是,他认为以长期劳役代替瞬间的暴虐更能将惩罚的效果扩大,同时还可以威慑观者。看起来似乎没有剥夺生命权,实质上更加称不上是人道。“煞费苦心、残酷横暴的司法手续只不过是为了更稳妥地把我们当做牺牲品”,至少对于当时的司法系统,贝卡利亚是抱持着一份不信任的,较之现在的民众态度可能更为毫不留情。法律也是政治的一部分,我想大概正是因为这样,贝卡利亚才会在法学家的身份之下不时流露出政治家的本色。有机会的话果然还是应该读一下原作,意大利语不行,英文应该可以吧?
评分真正的经典未必就要长篇大论晦涩难懂
评分好吧,这次真得感谢五月兄了,此书真看下去了,真强,百分之九十的无比强大。用浅显富有感情的语言在年轻的时候写理性的文字给当世和后世的全人类看原来是一件能够做到的事情。
评分受益匪浅。。。恨是一种比爱更持久的感情,因为,恨从行为的持续中获得了力量,而爱却被行为的持续所削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