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便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继续讨论宗教问题。
人们为常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学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风格、人格与若干重要思路。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
拿英文来说,“优美”对应的名词和形容词分别是 beauty 和 beautiful,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最常用的那个“美”字。而“崇高”对应的英文是 sublimity 和 sublime,有庄严、雄伟、高尚的意思。 在西方,“美”或者“优美”自古以来都是哲学家们谈论的概念,比如柏拉图在《会饮》这...
评分康德,如此刻板生活着的貌似常人的他竟然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绚丽无比的内心。 他让我知道自己如此的渺小,而更谦卑。 他让我眩晕。
评分拿英文来说,“优美”对应的名词和形容词分别是 beauty 和 beautiful,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最常用的那个“美”字。而“崇高”对应的英文是 sublimity 和 sublime,有庄严、雄伟、高尚的意思。 在西方,“美”或者“优美”自古以来都是哲学家们谈论的概念,比如柏拉图在《会饮》这...
评分“崇高的性质激发人们的尊敬,而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我真切地认同这句话,并且由衷地将其发散开来——优美现如今只是优美,而当优美达到令人惊惧的极致,它终将演化为崇高得到敬意。
评分美有两种,即优美感与崇高感。每一种刺激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 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 崇高必定是伟大的,而优美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一切真正的美,必须是既崇高而又优美,二者兼而有之 二者相颉...
第一节正面论述优美与崇高的性质。第二节是谈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第三节论两性之美的不同,第四节论不同的民族性。美感不是快感但也不是思辨原则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它虽不是这两者,然而它却是可以培养的,并且是和德行相联系的。美感可以培养,也就意味着人性可以改善提高,这种人性论就和已往大多数人性论有根本的不同了。已往的人性论大多把人性看成某种给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到了康德这里,本性难移被转换成了本性可移;本性不但可移,而且应移。这些见解表现出作为启蒙运动代表之一的康德本人的精神面貌。但康德并非无视人性中的丑恶面,他承认真正能做到高度德行和美的统一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尽管大多数人都从自利出发,然而冥冥之中却有无形的力在推动着这一切,趋向一个目的。康德称此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评分其实康德对人类情感与欲望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丝毫不弱于亚里士多德。
评分第一节正面论述优美与崇高的性质。第二节是谈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第三节论两性之美的不同,第四节论不同的民族性。美感不是快感但也不是思辨原则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它虽不是这两者,然而它却是可以培养的,并且是和德行相联系的。美感可以培养,也就意味着人性可以改善提高,这种人性论就和已往大多数人性论有根本的不同了。已往的人性论大多把人性看成某种给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到了康德这里,本性难移被转换成了本性可移;本性不但可移,而且应移。这些见解表现出作为启蒙运动代表之一的康德本人的精神面貌。但康德并非无视人性中的丑恶面,他承认真正能做到高度德行和美的统一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尽管大多数人都从自利出发,然而冥冥之中却有无形的力在推动着这一切,趋向一个目的。康德称此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评分谢谢徐中民博导
评分谢谢徐中民博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