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生於東普魯士的格尼斯堡(該地自1945年以後,成為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的領土),父親是一個馬鞍匠。康德的傢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康德從小在教會辦的學校受教育,1740年進入格尼斯堡大學神學院,1745年畢業後當瞭九年的傢庭教師。從1755開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學任教,當瞭多年的編外講師,1770年纔晉升為教授。
康德一生沒有離開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極有規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條街道(它後來被命名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準時到這種程度,以至當地居民按照他齣來的時間校正手錶。但是,他那刻闆和平靜的錶麵生活與他的豐富多彩而又充滿著革命思想的內心世界形成瞭強烈的反差。他在普魯士這個邊遠小城,注視著世界的最新發展,討論著時代的前沿問題。他在創造瞭深刻反映啓濛精神的批判哲學之後,又明確地提齣瞭“什麼是是啓濛運動”這一至今還吸引著哲學傢的問題;他一生中隻有一次離傢到一個一百公裏外的城市旅行的經曆,便他卻像一個閱曆豐富的旅行傢那樣,在人類學著作中對各國風土人情做瞭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他是一個虔誠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觀卻被普魯士政論指責為“歪麯衊視《聖經》和基督教的基本學說”。康德是盧梭的崇拜者,他與盧梭一樣,是一個平民哲學傢。他說:“我生性是個探求者,我渴望知識,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東西,有所發明纔覺得快樂。我曾經相信這纔能給予人的生活以尊嚴,並衊視無知的普通民眾。盧梭糾正瞭我,我想象中的優越感消失瞭,我學會瞭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學恢復一切人的公共權利,我並不認為自己比普通勞動者更有用。”
《純粹理性批判》發錶之後,康德成瞭青年學生嚮往的導師,政府也不斷嚮他谘詢各種問題,但為瞭捍衛思想自由,他不顧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後發錶瞭《學院之爭》(1798),繼續討論宗教問題。
人們為常說,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為界,分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批判時期的著作又分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著作。理論哲學的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簡寫本《未來形而上學導論》(1783);實踐哲學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1785)、《實踐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範圍內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學》(1797)等。他的《判斷力批判》是一部內容特殊的著作,其中關於審美判斷和目的性判斷的論述可以解釋為聯係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釋為前兩部批判的補充。
《論優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學著作。充分顯示瞭作者的風格、人格與若乾重要思路。書中的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優美與崇高的對立與統一,一是強調美的主觀性。
http://finance.sina.com.cn/wm/2020-01-12/doc-iihnzahk3628251.shtml 而徐中民在论述“师娘的优美感”时则称:“师娘美,其风姿绰约,雅致宜人,当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除了模样端庄,神情秀越,禾农而不艳,美而不骄外,师娘处事还有一种幽婉的态度,无论如何急...
評分这是一本极好的书,康德对人性的把握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康德在本书中说:女性是优美的性别,男性是崇高的性别。他还说,对一个男人来说,最大的否定莫过于说他不聪明;对一个女人而言,最大的否定莫过于说她不美。我同意他的观点。 女性作为一种性别存在具有合理性,就在她是...
評分康德把男性,女性分別與崇高感,優美感對應起來.說得十分精準: 悟性是崇高的,机智是优美的。 勇敢是崇高而伟大的,巧妙是渺小的但却是优美的。真诚和正直是纯朴的和高贵的,玩笑和开心的恭维是精妙的和优美的。彬彬有礼是道德的优美。无私的奉献是高贵的,风度和谦恭是优...
評分这是一本极好的书,康德对人性的把握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康德在本书中说:女性是优美的性别,男性是崇高的性别。他还说,对一个男人来说,最大的否定莫过于说他不聪明;对一个女人而言,最大的否定莫过于说她不美。我同意他的观点。 女性作为一种性别存在具有合理性,就在她是...
評分一个女性像是达西埃那样地满脑子都是希腊文,或者像是夏德莱伯爵夫人那样,对力学上的基本对抗性进行研究,简直就可以因此长出胡须来了,……[p.30] 以上这段话并不是出自某知名“厌女症”之口,而是哲学家康德在1763年的长文《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写下的。看过这些文字之后,...
翻譯不是很理想,而且編校上有錯訛;裏麵也很多少年之詞(根少年中國說的味道似的),算是給Kant丟臉的一本書——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前批判時期麼。。。
评分謝謝徐中民博導
评分不做哲學的時候就做分類。。後者比前者無聊多瞭
评分崇高純樸而偉大,使人尊敬感動;優美則可以是打扮裝飾的,它使人愛慕迷戀。|| 翻譯真崩潰 後兩章性彆種族偏見不少 但看他扯各民族區彆還是蠻好玩的。
评分第一節正麵論述優美與崇高的性質。第二節是談這兩種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錶現及其特徵,第三節論兩性之美的不同,第四節論不同的民族性。美感不是快感但也不是思辨原則所推導齣來的結論。它雖不是這兩者,然而它卻是可以培養的,並且是和德行相聯係的。美感可以培養,也就意味著人性可以改善提高,這種人性論就和已往大多數人性論有根本的不同瞭。已往的人性論大多把人性看成某種給定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到瞭康德這裏,本性難移被轉換成瞭本性可移;本性不但可移,而且應移。這些見解錶現齣作為啓濛運動代錶之一的康德本人的精神麵貌。但康德並非無視人性中的醜惡麵,他承認真正能做到高度德行和美的統一的,畢竟隻是極少數人。盡管大多數人都從自利齣發,然而冥冥之中卻有無形的力在推動著這一切,趨嚮一個目的。康德稱此為“無目的的閤目的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