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是近年来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主要论著有《守望媒介的学问》《在孩子面前》《解读受众》《儿童说电视》等。
21世纪的童年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是否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由电子屏幕控制的“媒体童年”?他们接触“成人”媒体的途径是否越来越多,是否成年与童年之间的区别正在逐渐消失?抑或是新媒体科技使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区分愈发明显?
大卫·帕金翰对近年来童年与媒体环境的转变提供了一幅清晰而浅显的纵览。他即驱斥媒体负面影响所造成的道德恐慌,也反对对“电子一代”不合实际的乐观。在论证的过程中,他指出了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公共领域和媒体的私有化、媒体富有与媒体贫穷的两极分化。他认为在充斥暴力、商业化和政治的成人世界,儿童不应再被隔离或保护。因此,为了保护儿童身为公民和消费者的权利,新的战略势在必行。
本书以广泛的研究为基础,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应对媒体对儿童的影响。同时,也为研究人员、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媒体制作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颇具挑战的全新方法来解决长期以来所关注的问题。
【作品解读】
本书英文原题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意为“童年死亡以后”,中文译名似未能传达出个中深味:童年死亡以后怎么办?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童年死亡以后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作者尝试探究阐明,也是这部著作依然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论证所及的广阔领域使家庭、学校、政府、媒体无一有理由躲避这一追问。
(选自本人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 http://blog.sina.com.cn/bookscent )2008.9.29 儿子在小学一年级顺利度过了第一个月。 9月1日上学那天,出发前的心情就像面对一个仪式。如果不是恰逢周一早上有例会,我愿和妻子一同看着儿子走进教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这一天。在饱...
评分(选自本人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 http://blog.sina.com.cn/bookscent )2008.9.29 儿子在小学一年级顺利度过了第一个月。 9月1日上学那天,出发前的心情就像面对一个仪式。如果不是恰逢周一早上有例会,我愿和妻子一同看着儿子走进教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这一天。在饱...
评分动不动就死啊活啊,其实有点标题党 很学术的一本书,有些地方比较生动,有些地方比较无趣 前一部分主要把关于“童年”问题和电子媒体时代对童年影响方方面面的看法做了总结; 后一部分更偏向社学会学吧,其实我倒是觉得最后一部分最有价值,就是儿童面对新媒体自身权力的问...
评分我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阅读此书的。儿童发展和电视、电脑、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二者结合在一起,给人不少启发。书本身值得一读,打分的话可以给4星。这里2星的评价是送给中译本的。 一方面,译者缺少相关专业素养,对很多专有名词翻译不到位,另...
评分我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阅读此书的。儿童发展和电视、电脑、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二者结合在一起,给人不少启发。书本身值得一读,打分的话可以给4星。这里2星的评价是送给中译本的。 一方面,译者缺少相关专业素养,对很多专有名词翻译不到位,另...
为写论文快速浏览……作者归纳了两类对儿童与媒介关系的典型观点,企图提出更具社会性的解释,更加中立的观点。虽然最终没有提及实质性建议,以及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要加上一堆限定条件或转折,姑且认为是学术的严谨,反思态度值得肯定。
评分略过,作为综述还是不错的
评分略过,作为综述还是不错的
评分好好的一本书被谷歌机翻毁了,中译标题断章取义极不负责。虽说跟《童年的消逝》比起来思辨性有余可读性差点儿,但是有英国佬的毒舌穿插其中完全不会无聊啊!没提具体方法只给解决思路也好评。存在于儿童与媒体之间的是双方力量的博弈,并非一方对另一方完全的掌握与控制。成人想要以正确的姿势介入这场博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分翻译得太差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