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反讽与团结》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的代表作之一,从传统哲学企图结合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性出发,指出西方传统上一直想要利用超历史的普遍人性的观念,将公共的正义和私人的完美统合起来。
所谓德国哲学的晦涩难懂其实是因为翻译腔,这翻译腔之所以中国人看不懂是因为它是用汉字写的,却不是贵国人的母语,而是两成的满大人语框架里塞了八成的日本国语。贵国人就只是货真价实的语言载具,幻想做语言屠夫,莫非真有能违反机器人三定律的铁疙瘩?那都是阿西莫夫对北京...
评分罗蒂去世,我写了一篇逝者发在杂志上 写这篇文章前,刚好在书店里买了本中华书局那套书中的罗蒂,发现作者刚好集中于罗蒂这本书的内容,对理解罗蒂的书很有帮助。 然后我又读了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之后那本哲学史 发现罗蒂对自己哲学的身体力行、否定哲学而倡导文化评论,并...
评分关于生,关于死;关于美,关于道;关于自我,关于他人。 要像写一首诗一样来度过自己的人生,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像复制品一样死去,这个意象可能是全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碎片很离散,也曾经自责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连续地去安排去规划去过一种不要总是浮在...
评分关于生,关于死;关于美,关于道;关于自我,关于他人。 要像写一首诗一样来度过自己的人生,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像复制品一样死去,这个意象可能是全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碎片很离散,也曾经自责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连续地去安排去规划去过一种不要总是浮在...
评分所谓德国哲学的晦涩难懂其实是因为翻译腔,这翻译腔之所以中国人看不懂是因为它是用汉字写的,却不是贵国人的母语,而是两成的满大人语框架里塞了八成的日本国语。贵国人就只是货真价实的语言载具,幻想做语言屠夫,莫非真有能违反机器人三定律的铁疙瘩?那都是阿西莫夫对北京...
只读了偶然、反讽这两部分,对于那些想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的人,以及哲学研究者来说,是一本好书。说明了罗蒂所谓对待传统思想的“实用主义”态度到底是什么“样子”。
评分我们的语言是偶然的,语言不是连接自我与实在的媒介,不是实在的自我显现,我们应该抛弃这种古旧的形而上学残迹,索绪尔所言能指的任意性,词语的意义在于词语之间的差别性表演,由其在网络之中的位置决定,而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语言是偶然的,不妨将其看作是标记。自我亦是偶然的,启蒙时代建构的永恒与普遍的人性观应该被摈弃,自我由过去所经历的历史中种种偶然事件的光亮组成,人本身是语言的道成肉身。自由主义者的唯一信条应该是"避免残酷“,因此自由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所试验过的最符合这一宗旨的社会。自由主义和反讽主义二者颇难调和,正义与美难兼得,因此罗蒂提出”公共-私人空间”之分就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抛弃普遍人性观之后的团结如何可能?罗蒂提出生物性的“痛感”,通过教化与同情将“我们"的范围不断扩大来达致人类的团结。
评分瓦解一个人的信念,就是投入很多制作让他相信某些词汇的力量,后打破这词汇使之处于极度痛苦的哀嚎中且无力重组自己的一切,无论何时地都变成无法坚持无法连贯自己的欲望和秩序的局外人,即与现实格格不入甚至总歇斯底里的那种生物。
评分反本质主义,团结赖于对他人经验的感受和理解,而非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从理论走向描述。至于追求自律的反讽者和追求公义的自由主义者,应该各自站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而不要试图从理论上统合两者,因为作者认为社会除了避免残酷不应该有别的目标,而反讽者所追求的自我实现其实于公共目标无益。对福柯和哈贝马斯的评论。
评分小心地衡量了它的位置,如果有人再问我整个阅读史中最重要的书,这本一定会入选。偶然、反讽与团结逐一回应着纠缠多年的几个问题,大致来说,偶然是“本体论”,反讽要处理的是新事物如何可能的问题(罗蒂非常引人注目地将强健诗人和政治乌托邦者高扬为自由主义社会的文化英雄),而团结则试图通过“我们”感的扩充来制衡反讽可能带来的残酷。整个阅读过程也是百感交集,尼采和海德格尔论看得欢乐无比(罗蒂老师的幽默感非常恰切),论纳博科夫的精巧和新奇令人惊叹,尤其对敏感-冷漠/残酷的捕捉恰恰呼应着前几天看《同栖生活》的体验,于是又非常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