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刚,1969年生。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理论领域发生了学术范式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盛一时的分析的历史哲学逐渐被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形态。这一转型通常被称之为叙事的转向。本书集中考察了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论取向,由剑桥学派主将斯金纳的个案出发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领域所呈现的理论问题,并结合20世纪史学理论的发展史,探讨了在史学理论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学的客观性等问题的思路。 新版拟增补两三篇文章:《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几点辨析》《被漫画化的后现代史学》等。
彭刚教授是国内研究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当中少有的实战派。说是实战派,意思是指彭本身的研究路数是从政治思想起家,加之后来跟随何兆武先生研读西方史学经典,并以克罗齐的历史哲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但是彭本人的学术兴趣广泛仍然在这个圈子里令人吃惊,他翻译的多部著作...
评分作为中国史专业出身的我,对于西方历史哲学,一直怀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不过,前辈学人的经验之谈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则不断告诫我,还是要多读读理论方面的著作,尤其是西方的。于是,初入史学理论门径的我,在世界史好友的推荐下,选择了彭刚教授的这本《叙事的转...
评分本论文集前三章综述了怀特、安可斯密特、斯金纳的史学理论,做出了一些进一步的批评分析;后两章在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的视野里,对一些基本问题(事实、史料、解释、相对主义、叙事主义、客观性诸关系)做了梳理思考,第四章偏向史家所用的观念,第五章则偏向史家的观点。非常...
评分 评分本论文集前三章综述了怀特、安可斯密特、斯金纳的史学理论,做出了一些进一步的批评分析;后两章在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的视野里,对一些基本问题(事实、史料、解释、相对主义、叙事主义、客观性诸关系)做了梳理思考,第四章偏向史家所用的观念,第五章则偏向史家的观点。非常...
其实读完未必收获了多少新知,但因了作者没多少毛燥燥的批判气和解构气,而是老老实实(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进行最基本的转述和说明(以至于每篇论文都有重出之处),对当代西方史学理论,还是能够形成一个明了的印象的(不知道他的叙事本身是不也是文本化的哈哈哈)。此知易行难之事也,这里还是要特别感谢一下作者平实而不失深度的行文。 “就像人不能走出他的皮肤一样”,这个比喻也好极了。
评分清晰明了,非常适合做入门读物。大概因为私人的原因,对有关“历史感”的讨论兴趣颇浓,也隐约感觉到这一概念具有超越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的可能性,1.就历史哲学内部而言,这一概念或可统合思辨的历史哲学以及分析的历史哲学的诸多反思2.开放了历史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的社会功能。不过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根源于这一概念的含糊与抽象,期待看到关于这一概念的新的哲学分析(该去找一找安克斯密特关于“历史经验”的文章了)。前面几章的阅读感觉很好,后面由于重复的文字太多导致观感下降(虽然彭刚老师也在后记中恳请谅解了),有时抓狂到不忍吐槽彭刚老师是不是想用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告诉我们陈述与文本整体的区别。(笑)
评分主要读了怀特和斯金纳的部分,对我这种小白来说还是很易懂的,斯金纳的部分大篇幅的引用斯金纳的论文,真不如直接去看他的论文。附录三写的很诙谐,简洁明了地驳斥了对于“后现代史学”的妖魔化认识,还是罗尔斯说的好,“伟大的思想家比我们聪明得多,咱们都能发现的问题他们不大可能发现不了”。
评分三星半吧,有些地方还是可以讨论地更深入些。我有一个偏见,认为史学理论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个史学研究者,在此之上再进行理论思考。否则只有理论而无实践,则往往出现「浅」与「隔」的情况。
评分主要读了怀特和斯金纳的部分,对我这种小白来说还是很易懂的,斯金纳的部分大篇幅的引用斯金纳的论文,真不如直接去看他的论文。附录三写的很诙谐,简洁明了地驳斥了对于“后现代史学”的妖魔化认识,还是罗尔斯说的好,“伟大的思想家比我们聪明得多,咱们都能发现的问题他们不大可能发现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