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赞奇:早年就学于印度和美国,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曾先后荣获1989年度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的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其第二本专著《从国族中拯救历史:质疑现代中国叙事》,中文译本也已于2003年面世。其最新著作《主权与真实性:满州国与东亚现代进程》,也已于近日出版。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大四上学期的最后一篇习作,为怀念那段历久弥新的好日子,特意拿出来晒晒。 杜赞奇先生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立足于中国农村(江湖)与国家政权(庙堂)的互动关系如何开展博弈。文无义理不立,界定概念是澄清问题的首要步骤,作者明白语言不可...
评分这是我初次读杜赞奇先生的《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他围绕华北农村(主要是河北和山东)的几个农村来还原历史,详细描述了1900-1942年国家政权是如何下沉到农村社会的。这个过程其实是国家与乡村社会两个主体之间的博弈,充斥着张力。国家政权欲控制传统的乡村社会,...
评分研一的时候,曾草草读过此书关于国家政权建设与权力的文化网络部分,另精读此书的宗教一章。这种掐头去尾的阅读方式在面对一些没有首尾连贯性的书籍时还能敷衍,面对这种逻辑性极强,一章扣一章的书籍,则实属不负责任。故此次重读,是为从头至尾的精读。 “权力的文化网络”作...
评分本书充分利用“满铁”在华北地区的调查资料,重点研究了20世纪上半叶国家政权的扩张对华北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权力的文化网络”和“国家政权的内卷化”这两个核心概念对这一时期村庄领导层地位的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探讨中国国家政...
评分这件事迟早要翻出来。 小学六年级暑假的一天,下午照例要闷热起来,而早上还有些凉气。 家所在的村子,被一条小河隔成东西两部分。由于太小,以至于村民只是称其为“小河”,而非正式的大名。小河最终汇入灞河,灞河流向渭河,渭河是黄河的支流。小河河滩冲积...
杜赞奇在理论中迷失~
评分每次出现史料我都默默地略过直接看结论,为什么会觉得史料特别无关紧要呢?
评分从费孝通出发,为理解基层权力下渗的问题,咬牙读完,汉学中硬造概念、滥用材料的写法真是滋味也无!文化网络的结构、内卷化都不是必须的提法。谈及几种与庙堂权力交织与借用的江湖机构与组织,比如闸会和市,最有趣的是地方性庙宇中围绕关羽形象的多次造神化进程。大体还是“皇权不下县”的思路,任何下渗的权力都会遭遇扭曲和消解。
评分作者提出的几个概念有些华而不实,不过史料还是很翔实的。(重印了那么多次,译本中那么多错误为什么就是不修订?)
评分这本书算是写政治权力渗透到乡村中写得相当清楚的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