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1953年的10月份出生,重庆人,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现在还在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华民国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最主要的代表作是《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等等。
毛泽东一生都同莫斯科有着不解之缘。
30岁的毛泽东入选中央局,得益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赏识;然而从莫斯科回来的政治局领导人之一的张闻天到苏区一年半竟然从没想到要了解一下毛泽东有什么本领;俄国人把毛泽东视为“亚洲的铁托”,斯大林、莫洛托夫竟然当面批评毛泽东,毛泽东气愤地回忆说:“我在鼻子里笑他们,一声都不吭……”;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披露惊人内幕,斯大林一夜之间威信扫地,毛泽东表示中国不能摘斯大林的像;赫鲁晓夫传话过来:如果你们要斯大林,我们可以把他的尸体搬到你们北京去;毛泽东决定转入反攻,不怕分裂,来一个“大闹天宫”;边界冲突忍无可忍,大战来临,林彪差点下令炸掉密云库……
本书根据大量有关中苏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涉及到毛泽东与莫斯科关系的历次重大事件以及毛泽东性格和处事特点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文中所及中共历史上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景都是鲜为人知的。当这些触目惊心又“似曾相识”的历史卷展现在眼前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史的确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动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并迅速与苏联建立了互助同盟关系。而二十年后,1969年3月,中苏却在珍宝岛大打出手,毛甚至认为苏联有核击中国的可能性,在1969年10月将在京主要党政军领导疏散到全国各地,毛去了武汉,林彪去了苏州,周则转移到了西山...
评分这本书让我弄清楚了几个问题,一是博古、王明怎么“突然”成为党的领袖的;二是备战备荒究竟备的什么战;三是朝鲜战争的决策过程;四是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在世界共运史上的地位。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毛后期为什么要发动反右和文革。 毛的思想概括起来就...
评分杨先生的这本书,除了在跋里亮出了自己归纳总结的观点,其余部分基本上是随叙随议,写到哪儿讲到哪儿,就事论事为多。读完全书,觉得杨先生也是有不愿多议的难处,不然是非多了只怕想单叙个痛快也会变得困难。作为一名读者,我倒想多论几句,当然不是为作者喉舌,只代表我自己...
评分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动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并迅速与苏联建立了互助同盟关系。而二十年后,1969年3月,中苏却在珍宝岛大打出手,毛甚至认为苏联有核击中国的可能性,在1969年10月将在京主要党政军领导疏散到全国各地,毛去了武汉,林彪去了苏州,周则转移到了西山...
评分在看本书的同时,还看了国民党反共与联共,两本书对照着看,终于明白了共产党是如何从数百人的发展到数万人,乃至全中国,以下按照书的章节顺序稍稍做个笔记 第一、二章,讲述了毛泽东依赖实力被共产国际发现,在本文中讲的曝光手段是发表文章,我看另一个说法是陈毅带着毛泽...
中苏关系史研究之典范之作
评分韶山的一生是个悲剧。帮助他逆转乾坤的法宝,成为了和平建设的阻碍。独立自主、倔强不屈的意识,变成了外交上的固执与倨傲。致力于世界革命二十年,赢得的却是69年的四面楚歌。建立人间天堂的努力背后,是数不尽的黑暗和罪恶。 他说:东风压倒西风。 可西风正劲,他等的东风却迟迟不来,于是,他成了那个背风的怪人。 与他的梦想一道逝去的,是人民的希望和血泪。这二十年逆风而行的代价,又该找谁偿还呢?
评分当得起字字有据,但也能看出体制内书写的痕迹。“打着红旗反红旗”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重庆谈判是斯大林命令而非毛的“伟大胸襟”。周恩来问赫鲁晓夫莫洛托夫为什么不制止斯大林的暴行,现在看来简直像个政治笑话。赫鲁晓夫同志说毛是套鞋,还要把斯大林尸体送给中国。杨只引用了毛买皮靴大衣的段子,沈志华可就连让山东省委准备白菜大葱都翻出来了。党史有几个段子才有意思嘛!
评分面子害死人。伟大领袖为了一个面子,争一口气,几千万人陪斩。
评分史料搜集尚完善,分析于无声处听惊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