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史》作者弗朗索瓦·皮埃爾·紀堯姆·基佐(1787-1874)係法國著名的資産階級政治傢和曆史學傢。他齣生於尼姆的一個基督教傢庭,父親是著名律師,於1794年被雅各賓政府處死。他隨母流亡國外。1805年迴到巴黎學習法律。1812年任巴黎大學曆史學教授。他曾參加第一次波旁復闢(1814),成為君主立憲製的鼓吹者和“空論派”團體的成員,並在《論代議製政府及法國現狀》(1816)一文中解釋該團體的政綱。1820-1830年,他主要從事曆史研究和教學,著有《英國革命史》(1826-1827)、《歐洲文明史》(1828)和《法國文明史》(1829-1832)等書。在七月王朝期間(1830-1848),他是君主立憲派領袖,在法國政治生活中頗有影響。他曾先後擔任內政大臣、教育大臣、駐英大使、外交大臣和政府首相,掌管七月王朝的內政外交。1848年法國革命爆發後,他隻身逃往英國,從此結束政治生涯。後來迴到法國,專事學術活動。
基佐在史學上的主要貢獻是他吸取瞭聖西門的階級鬥爭的思想,建立瞭資産階級的階級鬥爭曆史學說。在他早期的曆史著作中試圖用階級鬥爭觀點來解釋法國革命、英國革命及其他曆史事件,目的是要論證資産階級有權管理國傢。在《歐洲文明史》和《法國文明史》等書中,他發展瞭第三等級反對封建製度的鬥爭乃是曆史進程的主要動力的論點。但1848年法國革命後,他的思想發生瞭深刻的危機。當他看到在這場革命中工人階級登上瞭曆史舞颱、起來反對中産階級時驚恐萬狀,從而攻擊階級鬥爭學說“是與我們時代不相容的禍害和恥辱”。1848年的法國革命不但結束瞭他的政治生涯,也使他徹底放棄瞭階級鬥爭的理論。
《歐洲文明史》係作者根據1828年在巴黎大學授課時的講義加工而成,全書共14講。作者認為,文明由兩大事實組成:一方麵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麵是人的自身的發展。而《歐洲文明史》隻限於社會曆史,從社會的角度來展示文明。作者以簡練、壓縮的手法成功地概述瞭歐洲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從公元5世紀寫到法國革命前夕。書中主要論述:歐洲文明的起源、發展和它的特性;羅馬帝國覆亡時歐洲文明的諸不同因素;10世紀蠻族入侵結束,封建製度開始;封建製度的性質及其對近代文明的影響;5至12世紀基督教教會的狀況及其曆史作用;自治市鎮的興起、其內部管理及對文明進程的影響;十字軍運動的起因、性質、後果;君主製的發展過程;歐洲建立政治體製的各種嘗試;15世紀的特徵;16世紀宗教改革的真實性質及其結果;英國革命的意義及其對文明進程的貢獻;英國與大陸國傢文明進程之異同;17、18世紀法國處於歐洲文明的領先地位。《歐洲文明史》是研究歐洲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書籍。
【按语:读了基佐(Guizot,1787-1874)《欧洲文明史(1828)》这本伟大的小书,我才明确地将欧洲文明作为一个以多元性为最显著特点的独立的文明单位认受下来,而向来往往情不自禁地将欧洲文明视为希腊-罗马文明的直接延续,甚至吉本伟大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都未曾纠正了我的...
評分文明的确是有相似性的。基佐说“当罗马扩张时,她做了什么呢?追究历史,你们会看到,她征服或创立的是城市,她讨伐的是城市,和她订立同盟的是城市,她送移民去的地方也是城市。”(p26)何止罗马遇到的是城市,回溯中国,最开始不也是由一座座城市连接起来的么?打仗大家都说...
評分不知道是因为刚从基佐笔下的土地溜达了一圈回来,对他的描述特别有共鸣还是怎么的,一天就翻完了《欧洲文明史》。在此之前我还没有这么快看完过所谓的汉译名著。除了作者生不逢时撞上法国大革命最红火的年代,又悲剧地在这个年代里生在了一个集基督教、资产阶级、流亡国外等众...
評分文明的确是有相似性的。基佐说“当罗马扩张时,她做了什么呢?追究历史,你们会看到,她征服或创立的是城市,她讨伐的是城市,和她订立同盟的是城市,她送移民去的地方也是城市。”(p26)何止罗马遇到的是城市,回溯中国,最开始不也是由一座座城市连接起来的么?打仗大家都说...
評分文明的确是有相似性的。基佐说“当罗马扩张时,她做了什么呢?追究历史,你们会看到,她征服或创立的是城市,她讨伐的是城市,和她订立同盟的是城市,她送移民去的地方也是城市。”(p26)何止罗马遇到的是城市,回溯中国,最开始不也是由一座座城市连接起来的么?打仗大家都说...
2015/04/30 又把高等法院翻譯成議會瞭,唉。
评分我想說,其實譯的挺好的。。。
评分這本書,不隻是翻譯的問題,還是原作的問題(作為講稿),語言很不簡潔,非常囉嗦。從內容上看,基佐重點闡述瞭文明史的一個觀點,認為文明由兩大事實組成(人類社會的發展及人自身的發展),一部分是“政治和社會發展”,一部分是“人內在的和道德的發展”。除此之外,個人認為整本書的一個綫索也可以看作是歐洲社會的整閤與衝突。應該說,作者的觀點並不是很偏激,但還是讓人覺得有一些民族主義傾嚮。書末敘述道“我們國傢的過去和未來都值得我們傾注最真切的感情”,讓人聯想到錢穆《國史大綱》所言的“溫情與敬意”。本人暫時對法國史沒有深入瞭解,隻能說一下閱讀下來的主觀感受。此外,本書在敘述一些曆史事件時,明顯是作者自己史觀的闡發和反復強調,有沒有明確的材料論證,導緻角度略顯片麵。(如宗教改革部分)
评分在不偏離實際的情形下盡可能地簡短地描述曆史,並揭開其規律使得僅具有常識的聽者也能套用到情形中,一本如此短小,所述又是如此宏大的書,能做到此便已盡至。宗教的無孔不入的彌母特性,法蘭西民族的領先,獨裁者被迫采取措施,以及與僵化腐敗作鬥爭的精神。這四點構成瞭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基佐以史學傢的角度曆覽瞭大量失敗與成功的政治製度,在更古老而缺少史料記載的時期,他也盡可能訴諸於多元而非單元的起源。模糊不同力量對比的描述要比正統性的描述更符閤實際。除瞭客觀地的社會發展以外,精神的力量也十分強大。誰能說伊西多爾的詞源或是阿奎那的大全沒有對全歐洲的哪個角落産生文化上的影響呢?當然,由於缺少對其它國傢曆史的研究,其在比較時未免失實。倘若沒有良好的製度,缺少規製的絕對權力(哪怕它僅僅為君主的教育所規製)也是可怕的。
评分對質密的論述招架不住,漢譯一套譯文讀來總讓人精疲力竭。迴寢室寫筆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