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的变革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人类学 社会学 阎云翔 乡村社会研究 田野调查 农村 私人生活 中国
发表于2025-04-07
私人生活的变革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或许作者的预测过于悲观了,但这么全面的开拓性考察,包括结论等我觉得都没问题。而且私人生活领域更增加了田野调查的难度。另外作者这么敏锐于私人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他生活中一定很八卦。。。
评分从经济结构、居住空间、择偶观、性爱观和婚姻观等各个方面,解读建国后五十年间,发生在中国乡村里的国家、家庭与个人三者互动关系的重大变迁。作者从东北一个普通村庄的田野调查资料展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其细致描述、严谨阐释和基于跨文化比较的理论分析,让人印象深刻。遗憾的是,这本书跟上海译文2012版的《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一书存在大量的内容重合之处,关注阎云翔的读者,这两本书中,选一本书读足矣。
评分从经济结构、居住空间、择偶观、性爱观和婚姻观等各个方面,解读建国后五十年间,发生在中国乡村里的国家、家庭与个人三者互动关系的重大变迁。作者从东北一个普通村庄的田野调查资料展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其细致描述、严谨阐释和基于跨文化比较的理论分析,让人印象深刻。遗憾的是,这本书跟上海译文2012版的《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一书存在大量的内容重合之处,关注阎云翔的读者,这两本书中,选一本书读足矣。
评分作者花费大量时间作调查,写出了这本在学术界很有份量的书。然而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对于作者的研究有点吃惊:书中所写不是明摆着的么?感觉此书学院气太重,故事性不强,无法深入中国农民的生活逻辑来看问题,用的是外国人的视角来看的。这也许是此书目标读者是外国人的缘故吧。
评分作者花费大量时间作调查,写出了这本在学术界很有份量的书。然而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对于作者的研究有点吃惊:书中所写不是明摆着的么?感觉此书学院气太重,故事性不强,无法深入中国农民的生活逻辑来看问题,用的是外国人的视角来看的。这也许是此书目标读者是外国人的缘故吧。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最近,他的英文专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本书刚刚荣获2005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图书奖”。作者2000年出版的另一本专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则与社会网络》在学界获得很好的反响。本书可以说是上一本书,田野调查的延续。同样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本书探究的是一个之前几乎无人触及的题目——中国乡村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阎云翔70年代曾在一个东北农村当了七年农民,1989年他重回那里进行了将近十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村民的私人生活和道德世界。他的研究视野从公共领域如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老人的赡养,一直延伸到私人情感、性、节育和性别的选择。这个课题是极有意义的。
上个月初次浏览了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觉得语言十分清晰、易懂,只感叹道作者的写作思路清晰、语言质朴,译者的翻译也相当精准。后来看到今年列文森奖的获奖作品,再去搜索历年列文森奖获奖名单时,才发现此书于2005年曾获此殊荣,想必应当在美国的学术界颇受好评。 作...
评分近来所看的书是阎云翔的 《私人生活的变革》,像是学位论文,注释,引用文献都列的很清楚,并不难读。作者写的是一个东北村落的30年变化,青年的权利,父权家庭解体,妇女地位上升,极端个人主义和孝道的沦落。 书中所讲的道理并不高深,例子也很平常,似乎除了在一个村子呆了...
评分这本书两个目标,第一,驳斥中国文化没有男女间亲密关系(情感)的说法;第二,描述乡村家庭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择偶,两性互动,空间私有化以及家庭结构),最后总结成由于国家力量和政策的关系造成了年轻一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物质主义的中国式个人主义。 第一个目...
评分私人生活的变革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