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生中最后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是他呕心沥血,穷其一生搜集、整理、研究、编印的一部中国木刻版画史料,从酝酿到最终出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曲折,直到1985年2月,才以《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的形式首次面世,共一函九册,其中第九册即《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此书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便在东京的中国文化学院召开两次学术会进行热烈研讨,并决定特派该会事务局长三山陵女士到北京向出版社赠授“版画史出版功劳”金杯奖。授杯仪式于1985年9月17日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中外众多贵宾出席,中央级新闻媒体均予以报道。1988年冬,该研究会再次在北京友谊宾馆向已故著者敬赠金牌一枚。1986年,此书在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佳图书博览会上被授予“世界最美图书奖“。 2006年1月,《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
每年莱比锡都会举办世界最佳图书博览会 本书是1986年当届的“世界最美图书奖” 它的美不在于装帧、不在于形式、不在于外在 喜欢的才执著 版画是一种在眼下生存颇为困难的艺术形式 本书从渊源流长的中国古代版画开始讲述 穿插有...
评分前一段我把《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和《中国古代插图史》两本书,拿来一起读了。乍看这两本书的名字,貌似是两种不同绘画门类的大部头史书,其实细心一看,所谓“木刻画”和“插图”如果都放在“中国古代”这个定语之下,那么大概其说的就是一回事儿了,互通之处甚多,两本书完...
评分前一段我把《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和《中国古代插图史》两本书,拿来一起读了。乍看这两本书的名字,貌似是两种不同绘画门类的大部头史书,其实细心一看,所谓“木刻画”和“插图”如果都放在“中国古代”这个定语之下,那么大概其说的就是一回事儿了,互通之处甚多,两本书完...
评分這書,其實以現在的資源,完全可以重出,用彩色的圖版精印行世,想必效果會完全不同。插圖本來是爲了補充文字的不足,而像現在這個版本,似乎是編輯的惡作劇,圖版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完全沒有規律,隨心所欲,真是出版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難得的緊啊!! 限於當時條件不足,西...
评分這書,其實以現在的資源,完全可以重出,用彩色的圖版精印行世,想必效果會完全不同。插圖本來是爲了補充文字的不足,而像現在這個版本,似乎是編輯的惡作劇,圖版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完全沒有規律,隨心所欲,真是出版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難得的緊啊!! 限於當時條件不足,西...
目不暇接。
评分內容好,大家手筆,張弛有度。編輯太差。。。。。
评分书是好,编辑对不起它。
评分印刷差強人意。
评分这本书最让人火大的是编辑,图文错位太严重,实在有碍阅读;此外,出版社毫无诚意,相比郑振铎当年对印馆精挑细选,出版社实在是没脸面把如此拙劣的印刷摆上货架,彩色木刻画部分也舍不得给哪怕一页彩印。说点内容,因为郑振铎的收藏,可以非常集中地看到历代不同风格的木刻画,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1. 由于木刻版画的传播属性,它是大众文化的组成与影射;2. 木刻版画中有许多题材是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罕见的,比如战争、比如生产劳动、比如儿童游戏、比如百姓家的生活、比如民俗景象等;3. 有许多令人惊讶的木刻画技艺,比如远近浓淡的处理、比如宗教题材中细致的纹理、比如宏大的人物群像、比如以线法替墨法形成的近似于点彩派风格的“木刻皴法”。整本书受限于题材本身的“偏僻”,加上木刻本身属于匠人,材料有限,未能做更多纵向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