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1917年,他进入伊顿公学。1921年后来到缅甸加入Indianimperial Police,1928年辞职。随后的日子里他贫病交加,此间他当过教师、书店店员,直到1940年,他成为NewEnglish Weekly的小说评论员,他才有了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1936年间,他访问了兰开夏郡和约克郡,1936年底,他来到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其间他受伤。二战期间(1940-1943),他为BBS Eastern Service工作,并在此间写了大量政治和文学评论。1945年起他成为Observer的战地记者和MachesterEvening News的固定撰稿人。1945年,他出版了《动物农场》,1949年出版了《1984》。奥威尔患有肺结核,于1950年死去。
作者是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这部小说堪称他的“西班牙内战亲历回忆录”。在西班牙内战中,他参加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民兵组织,以战争亲历者的身份描绘了战争的艰辛、民众的热情、局势的变幻、媒体的歪曲、信仰的危机等等,提供了翔实可信的战争经历,让人们从事实的角度去理解战争。在诉说自己感受的同时,作者冷静地剖析了战争的表象与实质,传达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主题思想,就是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意义,是让人们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本书文风简洁凝练,在静默的言说里蕴含着巨大的动人力量。
英国著名记者、作家乔治·奥威尔以反极权主义的文学作品《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闻名于世。他曾经是一位坚定的左翼社会主义者。促使他的思想发生转变,从批判外部世界的不公转而对内在体制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的,是1936年他的西班牙之行。这一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来...
评分刚读完《1984》时的兴奋感如今依然记得,老大哥,真理部和超级大国像是阴谋论里的名词,神秘又性感地在眼前跳跃。那似乎是一种简洁明了的优越感,好像洞悉一切。那世界被简化成了非黑即白的两极世界,只不过在《1984》里,除了男女主角而外,其他都是黑色的。那种快感和《搏击...
评分重读马恩的《共产党宣言》,虽相隔百十年光景,到激荡处仍觉掷地有声。“一切神圣的都已腐朽,一切坚硬的都已烟灭。”这可能是史上最好的一篇檄文,用斩钉截铁的果决把人类历史大卸八块,用坚硬如铁锤一样的语言把所有古老的、保守的、封建的王公贵族们一锤一锤地敲进历史的深...
评分奥威尔遭遇了一切最残忍因素,在我们看来这次为期6个月的经历是不堪回首的,“它带来的痛苦远远超过一般的屠杀和肉体”,还应包括人生最最沉重的理想破灭理,然后导致对世界的仇恨,然后“玩世不恭”。 “奇怪的是,整个经历却让我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奥威尔...
“当世界还年轻的时候”(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98914/),奥威尔的亲身经历却在说“我已经老了”。另外,http://www.douban.com/note/94634581/,王绍光想拿奥威尔提供名单的事黑奥威尔,但从这本书里早就可以看出来奥威尔不鸟受苏联控制的共产党人了;如果说奥威尔提供名单的目的在于请当局注意这些人是否与苏联有暗线联系,那么这种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加泰罗尼亚的经历已经使他明白共产党人是什么货色。
评分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的性格碰撞和有趣。阿拉贡满地粪便的小乡村丝毫感受不到《堂吉诃德》中的浪漫氛围当然也许后者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卡斯蒂利亚。不管怎么说,我爱西班牙,我爱天主教,革命者也无法摆脱他们的天主教和拉丁气质。
评分“我对西班牙这个国家印象极差,但对西班牙人却没有坏印象…毫无疑问,他们宽宏大量、品行高尚,但这些品质都不真正属于二十世纪”
评分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的性格碰撞和有趣。阿拉贡满地粪便的小乡村丝毫感受不到《堂吉诃德》中的浪漫氛围当然也许后者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卡斯蒂利亚。不管怎么说,我爱西班牙,我爱天主教,革命者也无法摆脱他们的天主教和拉丁气质。
评分奥威尔一生都没有放弃社会主义信仰,而这书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会批判。左派批书是因为奥威尔抨击了西班牙共产党的政治谋杀。右派批书是因为奥威尔歌颂了巴塞罗那的社会主义革命。骂名成就的这本书已经证明了两大真理,即左派永远是政治迫害的小丑以及左派的天花板奥威尔永远比不上右派的地板。左不能胜右,邪不能胜正,此书骂名永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