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浙江德清人,清末经学大师俞樾曾孙,幼秉家学。1919年投身于五四运动,同年于北京大学毕业。曾赴英、美留学。曾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大学等院校教授。加入过北京大学“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主要著作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词》,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学著作《红楼梦研究》《读<红楼梦>随笔》等,一生作品集为《俞平伯全集》(共十卷)。
本书系“红学经典丛书”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专论高鹗续书一事,因为如不把百二十回与八十回分清楚,《红楼梦》便无从谈起。中卷专就八十回立论,并述作者个人对于八十回以后的揣测,附带讨论《红楼梦》的“时”与“地”这两个问题。下卷最主要的,是考证两种高本以外的续书。其余便是些杂论,作为附录。
俞平伯先生此书由其与顾颉刚先生的信札整理而出,其间不乏二人之交流探讨,可谓融二家之学的作品。虽然大体仍以俞先生对《红楼梦》的考辩为主,但其中录入许多顾先生关于文学史观的创见,语义精微,发人深省。记得中卷里的一句“我们虽是愈研究愈觉得渺茫,但总是向着光明处走...
评分我还是长话短说吧。 1、我是《红楼梦》乃是一本写实的小说派,而俞君是《红楼梦》乃曹雪芹自传派。 2、俞君给了高鹗一个中肯的评价,认为他对红楼梦的传播还是有功的,即虽然他的四十回续书并不高明,但他保持了红楼梦的悲剧氛围,没让之成为一部大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的...
评分俞平伯先生此书由其与顾颉刚先生的信札整理而出,其间不乏二人之交流探讨,可谓融二家之学的作品。虽然大体仍以俞先生对《红楼梦》的考辩为主,但其中录入许多顾先生关于文学史观的创见,语义精微,发人深省。记得中卷里的一句“我们虽是愈研究愈觉得渺茫,但总是向着光明处走...
评分最早阅读《红楼梦》应该是在初二的时候,想起来还会觉得搞笑,最初的阅读想法来自于表姐的那一句“你还小,看不懂”,不服气的我当下就去借了红楼,慢慢的看了下去,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但总算是看完了。看不懂的地方很多,随着时间的变化,也慢慢懂得了很多。慢慢的,也开...
评分俞平伯先生此书由其与顾颉刚先生的信札整理而出,其间不乏二人之交流探讨,可谓融二家之学的作品。虽然大体仍以俞先生对《红楼梦》的考辩为主,但其中录入许多顾先生关于文学史观的创见,语义精微,发人深省。记得中卷里的一句“我们虽是愈研究愈觉得渺茫,但总是向着光明处走...
看的第三本俞老的书,时间上是最早的一本,此时轰动红坛的甲戌本(1927)和庚辰本(1932)都还未被发现啊,但俞提到戚本里的评注看样应该就是脂砚的一部分了,所以被他从中推测出“佚本”的“后三十回”其实就是脂砚里提到的原本遗失?惊觉俞当时刚二十岁出头,文学鉴赏力和语气沉稳都难得。可怜土匪上台后受苦了,不过有生之年竟看得到自己和顾颉刚推测的结局拍成活生生的电视剧,也死而瞑目了吧
评分站在后人的肩膀上再去看当时的红学研究,感慨每一个现已达成共识的细节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仅仅是看俞老当时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有理有据的行文风格,便已受益匪浅。唐寅和林黛玉的联系是个亮点!
评分关于后四十回等,书虽薄,但价值极高
评分看的不是这个版本,图书馆很老很老的版本。此书成于22年左右。值得一看。
评分看的不是这个版本,图书馆很老很老的版本。此书成于22年左右。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