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43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杂志上发表小说。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短篇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曾获奖。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
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
身边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吃货,他们不仅知道哪些地方有好吃的,而且能够做得一手好菜,让人惊讶不已。过去对吃的东西都不讲究,只为果腹而已。而今凡事都得亲力亲为,所以不得不重视起吃的质量。正如汪老所言,大抵上好吃的菜都是馋人给琢磨出来的。 说起吃来,除品尝味道外,偶...
评分身边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吃货,他们不仅知道哪些地方有好吃的,而且能够做得一手好菜,让人惊讶不已。过去对吃的东西都不讲究,只为果腹而已。而今凡事都得亲力亲为,所以不得不重视起吃的质量。正如汪老所言,大抵上好吃的菜都是馋人给琢磨出来的。 说起吃来,除品尝味道外,偶...
评分我不是一个吃货,但看先生的散文集还是津津有味。尤其是和当代一些作家的散文杂文集的对比。前者是玉,温润大气谦和。后者是尖石粗瓦,失了朴素,却多了浑身戾气。也不知哪里来的极端和愤怒,看得也叫人极端和愤怒。 一些摘录: ○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
评分羡慕汪先生能以生花妙笔向读者呈上一道道有色有味的美食,文中又饱含似有还无对生活的挚爱,读起来真是身心双重享受。 不过是一道日常小吃,却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风情,又调和了制作者的心意,还有汪先生与家人朋友的回忆。 不禁想写一写自己与美食的故事。去年春节后我跟爱人...
评分以前看过他写的《昆明的雨》,写到莲花池边的一个小酒店,“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我怀疑那个地方我曾去过的,所以对于他的文字一见如故。 看这本书,其实是为了在纸上重游昆明。回家翻开一看……他对昆明的偏爱比我想象的还要厉害得多。他讲徽菜只用了半页,讲...
抠抠角角里的舒服
评分名门之后赵珩写吃精致讲究,平民出身的汪曾祺写吃更接地气,两人的书一起读特别有意思。两本书里都提到袁枚的《随园食单》,我已经找来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看懂。这本书最开始写葵的口感的时候我就想到木耳菜,后面果然提到,汪老说人应该尝试不同的食物,正好我最近热衷于每周去超市买不同的蔬菜种类回来尝试,前两周刚买过一盒木耳菜做了汤,所以这本书读的时机恰恰好。
评分写的是蛮有意思的,关键是对我大广西的美食,提的也很到位,所以感觉各种评论还是很中肯的。不过好像是由很多篇随笔拼凑起来的,所以会有一些重复的描述,整个文章构成有点凌乱。但是总的来说,还算充满了老人家的童趣感。
评分汪老头。不用评了吧。
评分名门之后赵珩写吃精致讲究,平民出身的汪曾祺写吃更接地气,两人的书一起读特别有意思。两本书里都提到袁枚的《随园食单》,我已经找来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看懂。这本书最开始写葵的口感的时候我就想到木耳菜,后面果然提到,汪老说人应该尝试不同的食物,正好我最近热衷于每周去超市买不同的蔬菜种类回来尝试,前两周刚买过一盒木耳菜做了汤,所以这本书读的时机恰恰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