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卡波特 (Truman Capote,1924-1984)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幼年身世坎坷,11岁开始文学创作。1958年,成名作《蒂凡尼的早餐》问世,奠定了“战后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1966年,代表作《冷血》出版,仅两周即登上美国畅销书榜第一位,且雄踞一年之久。这部“非虚构小说”开创了文学创作的崭新形式。
1984年8月25日,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洛杉矶友人家中,留下这样一句话:“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一场“非虚构”的凶杀案,既不是劫财,也不为劫色,更无寻仇的动机。
第一次读到《冷血》,至少已有十年了。 那时候,对所谓“非虚构小说”很奇怪,不就是报告文学吗,为什么要叫“非虚构纪实小说”? 从第一页里,常常感到一股遥远的牧歌之声。 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安静地生活,宁静地享受夜空和秋收的快乐。 他们从来不曾想到会有灭顶之灾。 ...
评分第一次读到《冷血》,至少已有十年了。 那时候,对所谓“非虚构小说”很奇怪,不就是报告文学吗,为什么要叫“非虚构纪实小说”? 从第一页里,常常感到一股遥远的牧歌之声。 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安静地生活,宁静地享受夜空和秋收的快乐。 他们从来不曾想到会有灭顶之灾。 ...
评分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在看到之前先瞥了一眼《卡波特》这部电影的名字,然后看了一篇写卡波特的小文章,大抵是《冷血》一书对他人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云云。于是很好奇,一部作品或一个事件到底怎样让一个人的世界观从此改变? 看完之后总算明白了一点点,只能说...
评分“魔戒”是托尔金对人性的洞察,而“冷血”是卡波特是对人性的悲悯。 前几天在追《魔戒》三部曲的时候,对故事中的主人公Frodo非常不理解,他除了一时冲动说“我来护送魔戒到末日火山”之外,并没有什么作为,身无长技又不聪明,还误中奸计怀疑忠诚的队友,甚至到了最后...
评分06年,好莱坞将杜鲁门•卡波特写作《冷血》的经历搬上了银幕。39岁的菲利普•霍夫曼凭借对卡波特极富层次感的诠释,获得了这一年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 在他呈现的卡波特的特点中,最令我着迷的是卡波特的冷酷。它使人倒吸一口冷气,也正是它,使我非常渴望并如愿以偿的...
2010.11.29 关于凶杀,很难写过卡波特和梅勒了。。。
评分一个平静的小城(熟人社会)发生一件恶性的谋杀案,科特勒家四口人遇害,警察杜威受命调查。平行线是凶手贝利、狄克杀人前后的经历。这件惨绝人寰的凶杀案最终引发了关于是否实行死刑的热议,案件的前后牵扯了镇上的人、受害者的亲朋好友、警察局的人、凶手的亲朋好友,以及律师法官等。这惨绝人寰的事件的凶手是两个在亲朋眼中还算正常的人,更何况对不认识的人大开杀戒的杀人动机也那么苍白:抢劫未果后,不想留下人证。卡波特详尽地讲诉了这件事,最后凶手在判决5年后执行了死刑,受害人的亲友们也开始了新生活,警察杜威也放下了这件事。似乎一切都结束了,但关于人性、关于死刑的思考和争论却仍将继续。
评分新闻或报告文学体,算不上推理或者悬疑。读的过程并不愉快,只是想尽快读完。因为最初以为是推理小说,所以读了一点发现不是,便感到很郁闷。但是当你就将其当做一篇详细的案件档案或者新闻稿,可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评分重头戏其实在最后一章,当你发现监狱里关着那么多“无理由杀人”的冷血杀手之后,你无法不怀疑,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小说本身描述的杀人案并不让我感到震惊,一部分原因是二人最初并不打算杀人,而最终杀人也可解释为瞬间精神错乱所导致。但那个在最后一章中出现的,被街坊邻居称为“nicest boy in Wolcott”的生物学大学生Lowell Lee Andrews,究竟要冷血到何种程度,才会在感恩节的晚上,看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换上最好的西装,下楼,把正在看电视的姐姐、妈妈、爸爸全数杀掉?Andrews从小就幻想着成为一名冷血杀手。他从不后悔往他爸身体里射入17枚子弹。
评分同一本书不同译本在豆瓣的分数相差那么多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