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卡波特 (Truman Capote,1924-1984)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幼年身世坎坷,11岁开始文学创作。1958年,成名作《蒂凡尼的早餐》问世,奠定了“战后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1966年,代表作《冷血》出版,仅两周即登上美国畅销书榜第一位,且雄踞一年之久。这部“非虚构小说”开创了文学创作的崭新形式。
1984年8月25日,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洛杉矶友人家中,留下这样一句话:“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一场“非虚构”的凶杀案,既不是劫财,也不为劫色,更无寻仇的动机。
社会新闻常常是一些小说家写作的重要素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司汤达的《红与黑》等现实主义经典名著无一不是取材于当时的新闻报道。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小说家都能够巧妙的在小说中把社会新闻素材运用恰当。远的不说,去岁久不出新作的余华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七天...
评分不要深究。 哪个罪犯背后没有让人唏嘘的故事?这绝不是理由。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两种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是无辜的,那么所有人都是无辜的; 或者,如果一个人是有罪的,那么所有人都是有罪的。 绝不会是:罪犯是无辜的,错在社会,和把他推到这种境地的周围的...
评分06年,好莱坞将杜鲁门•卡波特写作《冷血》的经历搬上了银幕。39岁的菲利普•霍夫曼凭借对卡波特极富层次感的诠释,获得了这一年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 在他呈现的卡波特的特点中,最令我着迷的是卡波特的冷酷。它使人倒吸一口冷气,也正是它,使我非常渴望并如愿以偿的...
评分上周去沧州出差带的书是楚门.卡波特的《凶杀》,其实翻译成《冷血》可能更好一些,因为英文原名是《In Cold Blood》,从孔夫子买来的,晚上住在宾馆里,那两天正逢大风降温,屋外北风呼啸,带来黄骅港和渤海湾的咸腥味道, 我把房间里的暖气开得足足的,放满满一浴缸水,把自己...
评分开始听这本书的理由很废——实在吃不消在跑步时听Moby Dick了。大学时就着电影《卡波特》读过《冷血》译作。在被各种航海词汇和闲扯漫谈的长句折腾到语言中枢行将中风时,会个旧相识,应该是不错的。 错在高估了译者,而低估了Capote。真不愧是20世纪实文学的珠穆朗玛。 Trum...
2017.22.F.
评分2017.22.F.
评分罗嗦,让人烦
评分技巧很高。有关人性。
评分记得电影中,Trueman朗读了一段,非常动人,是翻译的原因吗,怎么读起来如此平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