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維錚 1936年生,江蘇無锡人。196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留校任教。現為復旦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學術集林》主編。曾在北美、西歐和東亞的多所大學做過客座教授。
著作主要有《走齣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等。編注輯校有《中國曆史文選》(修訂本)、《章太炎選集》(閤作)、《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清代學術概論》、《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及增訂本、《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捲一、《章太炎全集》捲三、《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康有為捲》等。主編有《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十種,《傳世藏書》經學史類二十一種、諸子類五十種,《馬相伯集》,《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以及論文集《傳統文化的再估計》、《儒傢思想與未來社會》、《基督教與近代文化》等,曾長期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的編輯。
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隨想和短論的綴閤;第二部分是若乾具體曆史材料或文學作品的考證;第三部分是在考察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遭遇以後,在走齣中世紀過程的不同時期,在中國引起怎樣的碰撞和變異。
我总是认为应该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绝世经典上, 所谓的随笔,无论它的作者有着多么伟大的声名,都不能很当做一回事儿; 当做一种知识的补充和学养的调剂, 本书是不错的, 皆是短篇,怡情悦目,不费神, 轻松快意。 片段式的作品适合消耗片段的时间。
評分朱先生在书中一再强调,这本书只是编辑催促下整理的一些旧日随想、短论等文字,缀合而成的一本书。因此,除却文字顺畅、观点新颖、融史料于论述等优点外,还是要问,既然题名为“走出中世纪”,那么整本书有没有核心逻辑呢? 在流畅阅读完关于利玛窦、徐光启、康雍乾、汤若望...
評分看完这本书大概是半个多月前,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印象里是作者散布在各处的文章集成的册子——话说近来好像有不少学者以此种方式出书,将散布在网络或期刊上的文章随意按照一些主题集中起来,就是一本新书了,若是这位学者名声比较大,那简直可以是一部值得重点推荐的大著...
評分清宫戏不少,但真正货真价实的清代史书不多。可能离现在最近,有些东西还没爬梳出来。但历史不就证明了一个真理:愈是古远,人们就愈是敢于表达,愈是近代,人们就越沉默。看看对文革的研究知道了,几乎都是国门外的人在发言,国内的人往往是沉默着(主动或者被动)。 朱老先...
評分二十年前读到《走出中世纪》,当时就极为喜欢。不过这次重读增订本,觉得当时肯定没能读懂。咱虽不能说年近四十而知三十九年非,好歹也有所进步不是? 作者界定中国的中世纪,上至秦汉帝国,下至清末,凡二千年。明清两代,封建专制最烈,同时又出现了走出中世纪的可能。作者...
雍正、乾隆父子,雖然是滿洲人,但對傳統文化,尤其是種種統治術,都相當諳熟。單看他們都能寫一筆好字,謅幾句歪詩,能就經書裏麵的幾個問題同學者對話,便知他們的漢宋文化功底都比明太祖父子略高一籌。那麼心態呢?可就不如瞭。這對父子的猜忌、冷酷、殘忍、虛僞,也在明太祖父子之上。原因無它,在於他們時刻不忘自己首先是壓迫民族的首領,其次纔是統一帝國的君主。作為前者,他們對漢宋文化瞭解越多,就越擔憂被漢人同化,也就越發要嚴分滿漢。作為後者,他們對統治術越精通,就越善於運用獨裁權力,也就越有能力搞政治恐怖,更其是無形的恐怖。
评分大一時看不懂,大三看時大呼過癮,絕對經典的一本著作,非常佩服作者在哪個年代就具有如此的眼光,受這書影響,後來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都要韆方百計找到硃維錚的較注本,國內少有的有獨到思想的學者,見解多多,新意比比...
评分頗有點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味道。中世紀概念問題不多說。我不喜歡拿好多學者的所謂“另一麵”說事兒,尤其是還排比起來...但是書中論及的好多問題現在仍然有探討的餘地,比如晚年章太炎,已經有書齣來瞭。紅夷大炮的事也被黃一農講的很透瞭。至於陽明學在近代,理學在實踐上的睏境,都還很值得研究。
评分以人物為中心的那幾篇讀到非常酣暢,真的有好幾次都想:一定要活得久一點。然後讓我有瞭通讀中國曆史的欲望。以思想為中心的那幾篇讀著有點艱澀。但是總體非常喜歡。好想把這本書留著,可惜是藉的。
评分年羹堯和王景祺;西學、漢學與傳教士;白求恩;陳納德;*紅夷大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