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沃米尔·拉维奇, 生于1915年9月。自1932年起在华沙研习建筑学。1937年加入波兰后备军。1939年夏天完婚,随后便开赴战场。波兰沦陷后,他落入苏联人手中,被关押入狱,从此告别故土与家人。
二战结束后,他定居英国诺丁汉地区,并在诺丁汉设计中心工作。1947年再婚,与妻子玛乔丽(Marjorie Needham)育有五个孩子。因心脏病影响,他于1975年退休。此后与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并致力于为波兰的孤儿募款。2004年4月,他以年近九十的高龄辞世。
《回来的路》讲述二战期间,波兰被纳粹德国攻陷。年轻的波兰骑兵军官拉维奇从战场归来,却落入了苏联人手中,被诬以间谍罪,获刑二十五年,被押至西伯利亚的集中营服苦役。
在严寒冰封的西伯利亚,包括拉维奇在内的大批囚徒历经三个月的跋涉,抵达303营地。漫长的苦刑就此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意想不到的贵人相助之下,拉维奇燃起了出逃的念头。他找到六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众人协力,精心策划了逃亡行动。
1941年4月,他们成功逃离集中营,随后一路往南徒步疾行。接下来的十一个月,他们走出西伯利亚,横穿无人戈壁,闯过藏区雪域,翻越喜马拉雅,最终抵达印度。
这个源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自1956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震撼、感动并鼓舞了亿万读者。
读完《回来的路》这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一群身陷囹圄的人,徒手穿越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翻山越岭,从茫茫戈壁到浩瀚的沙漠,再到广阔的草原,一路饥寒交迫,万千险阻,绝境重重,竟然没有迷失,经过长途跋涉6500公里,走出了困...
评分这是一个源自真实事件的故事,忠实呈现了逃亡途中的千难万险。而抛却了国籍、等级等无形的社会枷锁,暴露在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更显弥足珍贵;“自由”一词,就在众人一步步自心灵与肉体的限制中突围之后,渐渐浮现它的价值。 从北极到赤...
评分今天,当我们还在纠结如何面对、解决“1984”的困境时,合上小说后,我才发现,书中的主人公们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走出1984!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之前看电影时已经颇感震撼,但没想到,小说更加动人心魄。不得不说,作者写得很好,冷静的文笔下面掩藏着足以...
评分读完《回来的路》这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一群身陷囹圄的人,徒手穿越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翻山越岭,从茫茫戈壁到浩瀚的沙漠,再到广阔的草原,一路饥寒交迫,万千险阻,绝境重重,竟然没有迷失,经过长途跋涉6500公里,走出了困...
评分今天,当我们还在纠结如何面对、解决“1984”的困境时,合上小说后,我才发现,书中的主人公们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走出1984!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之前看电影时已经颇感震撼,但没想到,小说更加动人心魄。不得不说,作者写得很好,冷静的文笔下面掩藏着足以...
【说唱诗人】 一部很励志的书 从德军的囚禁逃出来 穿越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蒙古,西藏,印度 让人匪夷所思 肉体的生存意志 高于一切奢望 一呼一吸间 人活一口气就足够了 无聊甚至痛苦的生活 却有很大的胃口 把整个人吞噬 再像屎一样拉出来 悲哀之处在于 呼吸就是存在的意义 无需证明自我存在
评分冷静而克制的去记录苦难是一件极为了不起的事情!这样的事实就是如此,只用平实的语言去说清楚经过,已经足以让人泪流满面了,更何况那种身临其境的绝望,感同身受的诀别。
评分[2016 NO. 3] 感觉读了有一个世纪那么长 6500公里 整整12个月 穿越西伯利亚 翻过喜马拉雅山脉最终抵达印度 感受过严寒酷暑 饥寒交迫空气稀薄与队友一个一个倒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 是抵达印度后他们都大病了一场 徘徊于生死边缘 原来人类的意志力强大到可以超越死亡
评分不如期待中好看,据说是故事的主人公的亲身经历,但是对于故事的部分真实性存疑。
评分这不是我能够评价的书,这不是我能够表扬的人生。这是一场苦难也注定是一片光辉,也许今时今日依然有人在遭受他们在俄国受过的相似的苦难,也可能有人就在逃走的路上战战兢兢奋力奔跑。目前我内心所思所想很难被有条理的表达,这本书的作用也不仅是纪实或者励志那么简单。不管怎样,希望他们的家人过得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