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的路》讲述二战期间,波兰被纳粹德国攻陷。年轻的波兰骑兵军官拉维奇从战场归来,却落入了苏联人手中,被诬以间谍罪,获刑二十五年,被押至西伯利亚的集中营服苦役。
在严寒冰封的西伯利亚,包括拉维奇在内的大批囚徒历经三个月的跋涉,抵达303营地。漫长的苦刑就此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意想不到的贵人相助之下,拉维奇燃起了出逃的念头。他找到六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众人协力,精心策划了逃亡行动。
1941年4月,他们成功逃离集中营,随后一路往南徒步疾行。接下来的十一个月,他们走出西伯利亚,横穿无人戈壁,闯过藏区雪域,翻越喜马拉雅,最终抵达印度。
这个源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自1956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震撼、感动并鼓舞了亿万读者。
斯拉沃米尔·拉维奇, 生于1915年9月。自1932年起在华沙研习建筑学。1937年加入波兰后备军。1939年夏天完婚,随后便开赴战场。波兰沦陷后,他落入苏联人手中,被关押入狱,从此告别故土与家人。
二战结束后,他定居英国诺丁汉地区,并在诺丁汉设计中心工作。1947年再婚,与妻子玛乔丽(Marjorie Needham)育有五个孩子。因心脏病影响,他于1975年退休。此后与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并致力于为波兰的孤儿募款。2004年4月,他以年近九十的高龄辞世。
读完《回来的路》这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一群身陷囹圄的人,徒手穿越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翻山越岭,从茫茫戈壁到浩瀚的沙漠,再到广阔的草原,一路饥寒交迫,万千险阻,绝境重重,竟然没有迷失,经过长途跋涉6500公里,走出了困...
评分‖我相信,一本书改变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荒岛共读计划”,荒岛图书馆@扬州我拍我 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组织大家开始“荒岛共读计划”,共读一本书,共同讨论书里面的难点、疑点,共同成为有相同兴趣的书友。 “荒岛共读计...
评分最近读了两本小说,都是自传体纪实小说——《回来的路》和《小家伙》。 《回来的路》的主人公是几位被判入苏联西伯利亚集中营服苦役的身份各异的“反革命”分子,因为蔑视憎恨那个专与自由为敌的政府,不甘久陷囹圄,冒死越狱,徒步11个月、6千多公里,走过冰...
评分这是一个源自真实事件的故事,忠实呈现了逃亡途中的千难万险。而抛却了国籍、等级等无形的社会枷锁,暴露在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更显弥足珍贵;“自由”一词,就在众人一步步自心灵与肉体的限制中突围之后,渐渐浮现它的价值。 从北极到赤...
评分读完《回来的路》这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一群身陷囹圄的人,徒手穿越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翻山越岭,从茫茫戈壁到浩瀚的沙漠,再到广阔的草原,一路饥寒交迫,万千险阻,绝境重重,竟然没有迷失,经过长途跋涉6500公里,走出了困...
不如期待中好看,据说是故事的主人公的亲身经历,但是对于故事的部分真实性存疑。
评分就像一场电影,把所有不可能的元素和情节汇聚在一起,又真实近乎残忍的向我迎面铺开,讲述了一条艰辛逃亡之路。 最感动的还是关于友情,团结与有爱的生活场景,单纯可爱的小女孩克里斯蒂娜死了,就像这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被带走了,还有藏区老人和狗儿的热情,以及千山万水这一路的互信与陪伴。
评分自由之路!
评分因为是波兰人写的才看的。看到一半开始有种反感,越往后看越觉得别扭。一根筋控诉大反派然后欢乐颂似的完成大逃亡,虽然幼稚,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作者除了写他荒野猎人一样的吃喝睡,除了猎奇,没有任何思考。他跟难友除了讨论肉和皮毛的处理方法,没有任何交心的交流。前几章对苏联的描写就有些过火,比如作者的牙在第二章就被打得只剩几颗门牙了,后来也没见他说用嘴撕肉有什么困难。至于在大戈壁里几个人面临近十天不能进食的绝境,几个人还像天使一样单纯、乐观、步调一致,而没像《碧血金沙》里那样暴露人性的真实一面,我只能说,我不信!去你的正能量。
评分【说唱诗人】 一部很励志的书 从德军的囚禁逃出来 穿越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蒙古,西藏,印度 让人匪夷所思 肉体的生存意志 高于一切奢望 一呼一吸间 人活一口气就足够了 无聊甚至痛苦的生活 却有很大的胃口 把整个人吞噬 再像屎一样拉出来 悲哀之处在于 呼吸就是存在的意义 无需证明自我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