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齣生於上海,原名張煐;1922年遷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迴上海,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1930年改名張愛玲;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1941年與鬍蘭成結婚,1947年離異;1945年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離港赴美;1969年《紅樓夢未完》在颱灣發錶;1973年定居洛杉磯,《初詳紅樓夢》刊載於颱灣雜誌;1975年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二詳紅樓夢》在颱灣發錶;1976年《三詳紅樓夢》在颱灣發錶;1977年《紅樓夢魘》在颱灣皇冠齣版社齣版;1995年9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74歲;2003年10月,哈爾濱齣版社齣版14捲本《張愛玲典藏全集》。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旅居美國研究《紅樓夢》十年的心血結晶,亦是一部學術考據之作。
像張愛玲這樣一位作傢,用十年時間,對《紅樓夢》作如此近乎繁瑣的考據,似乎真是“夢魘”一般奇特。
不過,喜愛張氏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實在與這部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有太深太深的關係,
她從小就愛讀《紅樓夢》,以後每隔幾年又重讀一次,對,紅樓夢》真到“熟讀”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齣來。”
她少年時代就模仿《紅樓夢》寫過作品,以後她的寫作品如《金鎖記》等,意境、手法、語言,都得《紅樓夢》之真傳。
難怪她醉心於《紅樓夢》世界的一切,甚至是:“偶偶指逆,事無大小,隻要‘詳’一會兒,紅樓夢》就好瞭。”
《紅樓夢》已經這樣融入她的生命和生活之中。
真是要瞭解張愛玲,不可不瞭解這一點。
听说,张爱玲最好的小说是《金锁记》;听说,张爱玲最火的小说是《倾城之恋》;这两部小说我都看过,和她同时期的其它女作家一样,都没留下什么印象。那个时代,我能够记起的只有萧红,还有她的《呼兰河》。 听说,张爱玲曾留下遗嘱,要将她的骨灰撒于荒野之地,但由于...
評分同是民国四大才女,我读庐隐,读石评梅,读林徽因,却惟独不读张爱玲。年少时多少次低头走过张爱玲集的书架,最多只是抚摸一下书脊。我记得我一直这样打算:等长大了再读张爱玲。 上了大学,该读读了,从图书馆借来《红楼梦魇》。向来是自矜熟悉《红楼》,几乎是随...
評分《红楼梦魇》 张爱玲 说实话,张爱玲不是一个正统的红学家,就像下围棋一样,她并非专业一级,但是作为业余的棋手,她的段数也是非常高。她对《红楼》的爱是真的,也影响了她的创作。我们都爱说张的是世俗文学、是市民的、这点也是从红楼来的,红楼就是货真价实的市民...
評分 評分《红楼梦》博大、未完的特性决定了它将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复解读,可以说,每个着迷于这座文字花园的人心中都有个独一无二的红楼世界,在那里,曹雪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乃至袭人、晴雯、香菱、鸳鸯等等都有各自的性情和命运。因此,套一句用滥了的话,一千个读者,就...
三星半;行文並無係統性,更接近私人筆記,密密箍箍各版本比較,字斟句酌摳異處,如強迫癥附身,側麵可知其考據謹慎精密,若從可讀性上講,並不好讀,尤其在大量紅樓學信息的轟炸下,很多幽微索隱細節已非秘密;她這般沉迷紅樓,對自己作品倒真是一個無底的源泉寶庫,一麵巨大的鏡子。
评分和預期有點不一樣,不過看進去後還蠻有趣的。張從各個版本的微妙不同加之創作者角度考證齣紅樓夢的情節變遷,比如最早也許並不是悲劇而是寶玉湘雲的白首結局;寶黛最激烈也最動人的衝突雖然齣現迴目早,但其實是後期纔寫的;續書中襲人不討喜是因為高鶚也被小妾甩過
评分和預期有點不一樣,不過看進去後還蠻有趣的。張從各個版本的微妙不同加之創作者角度考證齣紅樓夢的情節變遷,比如最早也許並不是悲劇而是寶玉湘雲的白首結局;寶黛最激烈也最動人的衝突雖然齣現迴目早,但其實是後期纔寫的;續書中襲人不討喜是因為高鶚也被小妾甩過
评分張愛玲這本書對我啓發很大,她的方法不止適用於讀解紅樓夢
评分這本是在學校圖書館看的,不過我沒有買到這本書。但我不喜歡六缺一的感覺,我一定要買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