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无政府主义者,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高级讲师。他曾为《哈珀斯》、《国家》、Mute杂志、《新左派评论》等国家媒体供稿。大卫•格雷伯是伦敦经济学院2006年度马林诺夫斯基纪念讲座主讲人。该讲座为向重塑研究文化的杰出人类学家致敬而设,每年举办一次。
《债》内容简介:尽管负债是现代经济体的基础,但是在经济思想史中“债”一直是一个未被充分研究的概念。所有的经济学著作都认为,货币的出现取代了复杂的物物交换,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这种观念存在的问题在于——没有半点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通过对作者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货币并不是以物物交换的替代者的形式出现,它原本是以一种度量尺度、一种抽象物的形式,同时也作为人类之间的关系(债务与义务)出现的。在5000年前,人类已经在使用复杂的信用体系而不仅是物物交换来进行商品交易。信用体系的存在远远早于硬币和货币的出现。他在书中指出,在没有货币的年代,人们并不“易货”,他们互相馈赠,有时以进贡的形式,有时会在晚些时候得到回赠,有时则是纯粹的礼物。货币的出现不是为了方便交易,而是埃及等古国或苏美尔的神职人员为更有效地收税或计算财富而创造出来的。价格概念和冷漠的市场应运而生,它们吞噬了人类社会原本拥有的一切温情脉脉。是金钱让责任和 义务变成债务,欠债还钱的常识腐蚀了人类彼此关爱的本性。格雷伯认为,一旦我们理解了债务的社会起源,就会乐于在条件发生改变时重新协商债务问题,无论他是抵押贷款、信用卡债务、学生贷款、还是整个国家的债务。
在书的最后,格雷伯开出一剂“药方”:免除所有国际和消费者债务。“这会奏效,因为它不仅能打打消除人们切实的苦难,而且提醒人们,金钱并非妙不可言,还债不是道德的核心,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安排。”
一般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货币的起源,始自"以物易物"、"货币交易"与"信用借偿"的自然过程,但作者试图以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推翻古典经济学缺乏论证的主张。通过历史回顾,David Graeber认为货币的起源应该倒反过来,是"信用借偿"、"货币交易",最后才是"以物易物"。此主张与古...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我想起来,作者应该是讨厌【钱生钱】的做法——钱一旦用来生钱,比如放贷,钱就不再是作为价值尺度的纯粹手段,而成了目的。 但是反观现在所有的商业,难道不都是在钱生钱么,只是过程没那么直接,是蜿蜒曲折的罢了:传统企业向银行贷款后扩大生产,以求更多利润;互联网企业得...
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就不要写这种题材的书了好吗? 整篇胡乱抒发道德思考的东西真没法看
评分不知是不是版本不对,尾注好像都掉了,参考价值减半。看了眼英文版每章一百多个脚注,和正文上天遁地的征引比较吻合。论证倒是并不复杂,核心结构就是齐美尔加韦伯:从人类学材料出发说明并不存在一个以物易物的时代,最初的「经济」就是村庄内的道德经济,「市场」和「债」是政府与战争的产物(典型状态被称为「军事-铸币-奴隶制」),而不是自然的结果,因此现代债务观实际是将欠存在的无法偿还的债转换成了某种量;这种量的逻辑被经济学家道德化后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动力,这一机制核心逻辑仍是古罗马帝国式的(此处大概是格雷伯最大的问题),不可能达成其许诺,必须以危机作为生存的动力。然而其实抛开军事问题全书论证依然成立,毕竟只是「一种可能」,而「债」的符号性质正强化了可能的效力。
评分资料很丰富,债务即社会关系
评分前面不错
评分前三分之一差点儿读不下去,后面才渐入佳境,作者好牛信息量太大了,简直就是博学多才之典范,从文化历史经济甚至语言去论证他关于债务关系的观点。略黑暗激进有很多地方以后再读一遍,其中关于伊斯兰握手信用交易以及中国佛家父母子女欠神债务的地方竟然都是我最近两次旅行中所得知识,像我等凡人也就带着相机去旅游了人大师都是写烧脑巨著去的。。。有启发,会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