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第3版)》是钱穆先生八十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读者不仅由此得见钱穆一生的求学、著述与为人,亦能略窥现代学术概貌之一斑。有心的读者更能从此书感受到20世纪“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这本书不光是写他自己一身一家的琐事,更加能启发那些对近当代人文思想感兴趣的“善论世者”。
钱先生之学问,仰慕久矣;钱先生之为人,却所知甚少。此等差错,实在有违史迁“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之雅训,更不副亚圣“知人论世”之灼见。 所以,书到手后,如饥似渴读之,如狼似虎阅之,如江河决堤,一贯而下。钱先生之文,因其早年熟习古文家之华章,晚年又遍览理学家之宏...
评分写信请朋友推荐几册书,大约一年后,朋友在回信中提及:钱穆的书值得一读。尤其是其中比较闲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适合你这样的散人看。 于是便买了。这月十七日下单,二十日上午签收。当时正在读《先秦文化史讲义》,无暇它顾,就搁置在书桌一侧。午时用完餐,坐...
评分写信请朋友推荐几册书,大约一年后,朋友在回信中提及:钱穆的书值得一读。尤其是其中比较闲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适合你这样的散人看。 于是便买了。这月十七日下单,二十日上午签收。当时正在读《先秦文化史讲义》,无暇它顾,就搁置在书桌一侧。午时用完餐,坐...
评分读书当知言外之意,写一字,或者三字未写。写一句,或有三句为写。遇此等处,当运用自己聪明,始解读书。 故知学问向前,在遥远之进程中,自不免许多意料不及之枝节曲折,错歧复杂,有违初心者。 人生最大的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若心中自恃有一长处即不虚,则此...
评分“苟入党,则成一党人,尊党魁,述党章,国人认余为一党服务,效力有限,余不入党,则为中国人尊一中国当代大贤,宏扬中国民族精神,一公一私,感动自别。” 摘抄此书原话一段。当时有人力劝钱穆入国民党,钱穆如此回复。就凭这句话,此书必读。
每一个字都不想错过 虽然那个时代不安稳 但是对于学术实在是大有裨益 现如今很难遇到能教自己如何读古书的人了 只能从先生之言中慢慢学习 读过之后 2017随即有了新愿望——读古书 先从水浒开始 再至曾文正公
评分古文果然简洁。原来钱伟长是钱穆先生的侄子,钱钟书的父亲是钱基博。果然要有家学渊源才能培养出大学者。他们那个年代英年早逝的还真不少,自古中国文人多文弱啊。潜心的钱先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到底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读了多少书才成了国学大师。因为他没有留个学,所以只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找闪光点,不过也不是每个没有留学的都能成国学大师对吧。可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没有多少好感。
评分钱穆先生回忆录,以其求学、教学、治学、办学为经,自十岁入小学始,至八十八岁在台定居终,凡七十八年。 此书即可一窥钱老为学态度及著述脉络,亦可见其人生哲学观点及政治倾向等等。书中掌故极丰,前贤巨子之名讳、恩怨、纠葛每每跃然纸上,不忍释卷。虽如此,钱老云“亦有心中极明白极清楚之事,不敢放笔”,可知尚有许多事辍于笔端,若另无记载,即湮于历史风烟矣! 钱老通达历史,晓畅人情。全书以浅近文言写就,看似文字平淡,实则波涛暗涌,每有低声浅唱惊弦断、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评分15年2月16-17日,特8路车上一半住处一半《师友杂忆》。18日上午读《八十忆双亲》甚有感触。02年陈勇师叮嘱细读,当时年轻气盛,因些许片段生误解,以致轻看先生,愧何如哉。此本63-94页误为287-318页窜。当再读九州版
评分《八十忆双亲》短短四十页文字,活现了晚清江南农村大族离崩、乡风日下的时代背景下一个贫寒家庭勉力维系,书诗不断,乃亲慈子孝,其乐融融的温暖记忆。其中提到的义庄制度,就像阿城曾经说过的,滋养了活跃在民国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乡土情怀,他们即便去国游学,最后都选择回归故土,以图报效。《师友杂忆》则篇幅稍长,但仍惜墨如金,虽然写了大量的学坛掌故,但“写一字,或有三字未写;写一句,或有三句未写”,未尽之意深远难测,非亲历者不能体昧。1949年之前的时代,“人心纷歧,人才奔溢”,普通村野的小学和中学都深藏大师硕儒,也难怪受教者中不少日后都成为名满天下的时贤巨擘。从读《国史新论》的中途偶然切入钱穆的人生世界,读完唏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