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1947年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文暨比较文学系,并获同校硕士学位。年轻时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不断尝试各种工作,甚至曾参加舞团的排练,只为了“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
《玻璃城》、《幽灵》、《锁闭的房间》被称为纽约三部曲。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奥斯特通过营造哥特式的紧张气氛,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来诱使读者与之一起踏上追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心灵之旅。
玻璃城:深更半夜,一个陌生电话打到侦探小说作家奎恩家里,这让他陷入了比任何侦探小说更为扑朔迷离的案情之中。
幽灵:布鲁受雇于怀特去监视布莱克。监视,跟踪,一年过去了,他一无所获,布鲁几近崩溃。
锁闭的房间:一封不期而至的信,告诉“我”——范肖的童年好友,范肖失踪了,留下妻儿和一堆非同寻常的手稿。按照范肖以前的意愿,“我”被要求处理这些手稿。起初一切很顺利,范肖的手稿得以出版。与此同时,我娶了范肖漂亮的妻子,做了范肖儿子的父亲。然而,“我”突然发现范肖竟然还活着!
自我复制 写作者的自我,将其复制另外一个“图层”,套用ps术语,翻转一下摆在旁边,作为演自己对手戏的角色。 城市迷宫 描写城市细节,衣食住行,阴晴雨雪,行进路线等等,造成熟悉的陌生感。 荒诞感受 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任务,丧失目标,无法退出,挫折感,被安排,...
评分一、奎恩的红色笔记本——读《玻璃之城》 故事是这样的:那个人叫奎恩,三十五岁,结过婚也曾为人父,但妻儿都死了。他曾用威廉姆.威尔逊的笔名写过悬疑小说,大致上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生活有规律却单调。每年花上五六个月写小说,剩下时间里做他想做的事...
评分这书很特别。 首先,我们起初会认为是侦探小说,但不是。 其次,我们看了一波三折的过程后非常期待一个精彩的结尾,但是没有。 这就牵涉到一个对故事的理解范畴上去了: 故事应该是人生的浓缩,还是应该成为人生的片断。 “这故事还没完”,作者是理解成后者。 既然结尾不重要...
评分1. Panorama 人们说欧斯特的作品是存在主义、象征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结合体。我不幸不懂文学,于是更愿意以自己简单的形象思维来概述纽约三部曲的整体写作风格:立体主义,但不幸的是,这简单四个字也不足以涵盖这本书的光怪陆离。 于是我突发奇想,决定创作一幅思想中的画作来...
评分1. Panorama 人们说欧斯特的作品是存在主义、象征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结合体。我不幸不懂文学,于是更愿意以自己简单的形象思维来概述纽约三部曲的整体写作风格:立体主义,但不幸的是,这简单四个字也不足以涵盖这本书的光怪陆离。 于是我突发奇想,决定创作一幅思想中的画作来...
毫无诚意地玩弄技巧,实在是太过分了,简直让人恼火
评分。。。
评分野心很大,把博尔赫斯和卡夫卡,艾伦坡的很多形式都用上了,元小说,多重结构,存在主义内核,多元开放叙事,侦探小说外壳下的监视,被操控,叙事走向虚无和伤感,丢失自我。 没能更紧的把握住,导致作者某种程度确实把叙事丢了
评分引用布鲁对《瓦尔登湖》的形容,“布鲁以为会了解到一个故事,或者至少像故事那样的东西,但这本书通篇都是一些废话,没完没了言之无物的长篇大论”。觉得很多哲学家,作家,社会学家之类的人总是思考太多人的存在,身份感,认同感之类的东西,但那是他们的职业所驱使。可是如果普通人也这样,就会搞得自己动不动就各种迷茫,惆怅什么的,所以为什么就不能实实在在的做些什么,多点正能量呢?所以我还是太理性现实的人了。
评分翻译还是较有问题,但基本无损全书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