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1947年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文暨比较文学系,并获同校硕士学位。年轻时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不断尝试各种工作,甚至曾参加舞团的排练,只为了“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
《玻璃城》、《幽灵》、《锁闭的房间》被称为纽约三部曲。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奥斯特通过营造哥特式的紧张气氛,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来诱使读者与之一起踏上追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心灵之旅。
玻璃城:深更半夜,一个陌生电话打到侦探小说作家奎恩家里,这让他陷入了比任何侦探小说更为扑朔迷离的案情之中。
幽灵:布鲁受雇于怀特去监视布莱克。监视,跟踪,一年过去了,他一无所获,布鲁几近崩溃。
锁闭的房间:一封不期而至的信,告诉“我”——范肖的童年好友,范肖失踪了,留下妻儿和一堆非同寻常的手稿。按照范肖以前的意愿,“我”被要求处理这些手稿。起初一切很顺利,范肖的手稿得以出版。与此同时,我娶了范肖漂亮的妻子,做了范肖儿子的父亲。然而,“我”突然发现范肖竟然还活着!
好的小说能够改变一个人一段时间的整个思维。并非指其中的道理,也不是指感人的力量,而是指那一种如网如雾的萦绕的氛围。奇妙的,魅惑的,冷静的,细密编织的。《玻璃之城》最后一段像瀑布一样的记录和天空的明暗更叠就像风一样把人卷裹起来,看着看着就有了出离自身的异域感...
评分我想起了两个关于语言的笑话。一个是给教授做编辑助理时,一次他开车带我一起去赴宴,对方说那地方叫“哈喽”饭店,我就想,“Hello”,还挺洋货的。后来终于到了一看,原来是“虾佬”这样的名字。人家说的是粤语发音。另一个是我让妈妈留意一下哪里有奥特莱斯(Outlets)店,...
评分好的小说能够改变一个人一段时间的整个思维。并非指其中的道理,也不是指感人的力量,而是指那一种如网如雾的萦绕的氛围。奇妙的,魅惑的,冷静的,细密编织的。《玻璃之城》最后一段像瀑布一样的记录和天空的明暗更叠就像风一样把人卷裹起来,看着看着就有了出离自身的异域感...
评分《玻璃城》绝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小说,你不知道作为福柯的忠实拥趸阅读小说时能揣着多大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步骤一 高潮从开头就已经产生。“事情是从一个打错了的电话开始的”,简单的一句话凸显出Paul Auster (P.A.)的高明之处。他轻描淡写地用一个立场坚定的绝对词——“错”...
评分这书很特别。 首先,我们起初会认为是侦探小说,但不是。 其次,我们看了一波三折的过程后非常期待一个精彩的结尾,但是没有。 这就牵涉到一个对故事的理解范畴上去了: 故事应该是人生的浓缩,还是应该成为人生的片断。 “这故事还没完”,作者是理解成后者。 既然结尾不重要...
翻译还是较有问题,但基本无损全书的魅力~~
评分翻译还是较有问题,但基本无损全书的魅力~~
评分引用布鲁对《瓦尔登湖》的形容,“布鲁以为会了解到一个故事,或者至少像故事那样的东西,但这本书通篇都是一些废话,没完没了言之无物的长篇大论”。觉得很多哲学家,作家,社会学家之类的人总是思考太多人的存在,身份感,认同感之类的东西,但那是他们的职业所驱使。可是如果普通人也这样,就会搞得自己动不动就各种迷茫,惆怅什么的,所以为什么就不能实实在在的做些什么,多点正能量呢?所以我还是太理性现实的人了。
评分同事送的~披着侦探小说的皮,文字却在“自己是谁”上转来转去,骨子里全是现代人对身份认同的焦虑……所以一直看下来就疲倦了。不过应该说故事节奏把握得确实很好~
评分野心很大,把博尔赫斯和卡夫卡,艾伦坡的很多形式都用上了,元小说,多重结构,存在主义内核,多元开放叙事,侦探小说外壳下的监视,被操控,叙事走向虚无和伤感,丢失自我。 没能更紧的把握住,导致作者某种程度确实把叙事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