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生于一八六七年,死于一九一六年,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小说《心》由"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及"先生和遗书"三个在形式上各自独立,在内容上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部分的"先生和遗书"是小说的核心部分,可以说前两个部分都是为第三个部分的展开而做的铺垫和伏笔。《心》讲述的是"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同时也赢得了房东太太的好感,但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后来,"先生"的好友K住进了房东家里,也爱上了小姐,直率的K向好友"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评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结婚。知道了这一切真相之后的K ,在绝望中自杀了,同时K的死也留给"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责,婚后的"先生"一直无法忘却K ,他的内心无比的寂寞,终于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通常情况下,日本的纯文学作品大多是让人读完感觉不舒服的。夏目漱石的《心》也是如此。 不舒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内容上的灰暗,二是形式上的暧昧。单就这部《心》来说,其形式上的暧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首先,小说中的两位主角连名字都没有,分别只是“我”和“先生”...
评分我完全不認為主題僅僅是「孤獨」,儘管寫的都是孤獨的人們,但想要傳達的主要內容並不是「孤獨」。所以在這裡想要給予各路裝逼犯一個忠告:看不懂少無病呻吟了罷。 無論是K,還是先生,都是理想者在現實中的失敗態。 他們都受了高等教育,故在心中築起理想的高塔,高尚的情操...
评分 评分有意的孤独者 有些人天生有游离人群之外的神气。而他们如同类鱼群,总能互相认出来,然后总是擦肩而过。 夏目漱石的小说给我们提供了如许残酷的样板。他似乎对孤独有种亲切的依恋,总是循着这条线在人生中一步步走来。他就是《我是猫》里的英语教师,《心》里的先生。即时在...
这肯定不是至高杰作《心》的最佳译本,但读后还是自觉内心沉重。“先生”的负罪感产生表面上是由于好友K的自杀与其相关,实则是他认为自己到最后居然也成了他所厌恶的那类人(叔父等)。而K的痛苦,深陷于对“道”的坚守与对“小姐”的爱意的此消彼长的折磨之中,只能脆弱孤独高傲的煎熬自虐。而在得知无望的结果之后,似乎也唯剩死之一途了。至于“我”,在读完“先生”的这封长信之后,相信也就读懂了心。
评分他人即地狱。
评分“我”和先生
评分《心》第二遍第三遍读的是周大勇版和林少华版,差不多,有些语意的差异也无关紧要,反正觉得夏目漱石就是啰啰嗦嗦。读到最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许其实是不忿这么“无果”。想像如果是我家大谷崎,语言缩减是一回事,另外估计得让妻子也写一封信给我,告诉我K的另一段隐情,光这么想居然也觉得兴奋。我真是太糟糕了!夏目漱石当然不会这么写,他太不会写女人了。。哼。。骗稿费的家伙
评分起初“我”对先生的憧憬就令人油生出一种好奇心,但这憧憬又在情理之中,于是断断续续的阅读能被平静地坚持下来,不由得对先生也怀有一种隐匿的向往之心。最后一部分“先生和遗书”早在动漫《蓝色文学》中看过,但动漫就是动漫,总有后来添加的一些成分在其中,不如文字更质朴深刻。失望的事不是发觉身边的人都是为求利益不顾情谊道德的人,而是发觉自己实际上也是个我内心一直所摒弃的那类人。一面唾弃着这样的自己,一面又忍不住做出无法挽回的行为,这就是心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