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 山东省兰陵人,1925 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 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 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 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 年《左心房旋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 年至2009 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四部。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去台湾,到1978年移民美国,作者用三个“十年”,从个人的视角感受和记录了台湾的大历史和一己的小悲欢。作者亲历的“文学江湖”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 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王鼎钧具备了局内、局外双重身份,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这些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唯有同时提供局内局外视角,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才有机会明白彰显。
——杨照
《文学江湖》一书,既是为历史做见证,也给我们启示和教益,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从本书中既可窥见这三十年世事人情和时代潮流的演变,也能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历史教训的独立思考,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高 华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达利欧说:“我不能说一种充满成就的紧张人生就一定比充满享受的轻松人生更好,但是我敢说,坚强比软弱好,而拼搏让人坚强。 我无法告诉你什么样的生活对你而言是最好的,你需要自己选择。我看到的情况是,发现自己的性格,过与性格相适应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从大陆逃亡...
评分这是一本好书,但是交给三联出版,真是明珠暗投,本书的编辑、校对极其马虎。下面是我发现的一些错误,有15处之多。需要说明的是,我看书很快,如果再慢一点、仔细一点,应该还会发现更多的错误。另外,本书的印刷不好,一股子油墨味,装订用的是黏胶,但是只有薄薄的一...
评分这是一本好书,但是交给三联出版,真是明珠暗投,本书的编辑、校对极其马虎。下面是我发现的一些错误,有15处之多。需要说明的是,我看书很快,如果再慢一点、仔细一点,应该还会发现更多的错误。另外,本书的印刷不好,一股子油墨味,装订用的是黏胶,但是只有薄薄的一...
评分我自己也奇怪:多少读过几本书的自己,为什么在读到王鼎钧时会如此心悦诚服。不仅心悦诚服,简直是顶礼膜拜。要知道多少年来我已少了崇拜的心思。 一个人识字以来,多少读过一点散文。我自己,古人读得少一些,去年夏天读韩愈文集,七彩炫目,奇崛横逸,也叹为一绝,...
评分先是看了齐邦媛老师的《洄澜》,其中收录了王鼎钧先生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了他的作品《文学江湖》,当时看到便兴趣盎然的淘宝起来。后又发现《文学江湖》是作者回忆录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只得通通买了,一本本按顺序来。 终究读文学少,竟没有听过王鼎钧的名字,一翻书便感叹...
因为政治原因所以常写自传,背诵自传比祷告次数还多,战时社会的特色。这本是四本中字数最多的,主要是来台后到退休期间遇到的人事物,有些小故事蛮精彩,现在无法遇到了,笔触略有事无巨细之嫌,精彩程度就不如上一本。
评分因为政治原因所以常写自传,背诵自传比祷告次数还多,战时社会的特色。这本是四本中字数最多的,主要是来台后到退休期间遇到的人事物,有些小故事蛮精彩,现在无法遇到了,笔触略有事无巨细之嫌,精彩程度就不如上一本。
评分2018年已读026:“文学江湖”,文学即江湖,文学在江湖之中。鼎公写自己随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与文学有关的岁月,是和穷迫困窘的生活,政府对异端的百般猜忌与打压,文人之间的相互倾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后偏安一隅,不见战火硝烟,却依旧动荡难安、危机四伏,权术谋略,利害夹缝,代罪替死,蝇营狗苟,文学并不是象牙塔,却常似修罗场,惊心动魄处,往往生死一线。时移事往,作者虽欲借着自己的书写与回忆还原当初的真相,但多有避忌隐晦,欲言又止处,言有尽而意无穷。
评分四本里无趣的一本,因为历史的隔阂吧,他书里习以为常的名字绝大部分不认识,也就没有代入感了。
评分鼎公文笔顺应年龄增长世事变迁,从生鲜灵趣的少年心气到沉稳老到的曲笔隐晦,始终不辜负自己良心书写,这些「真相」要经历时光的洗礼方能验证真伪;读完四卷,犹如亲历硝烟,泱泱国土谁主沉浮,偏居一隅的岛屿,文学江湖与政治气候的息息相关,白色恐怖的一角,文化经济发展的大致脉络,小团圆与大悲欢,俱往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