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退步集》之後陳丹青的又一部雜文集。由近兩年陳丹青所撰雜文、演講、訪談匯編而成,內容涵蓋繪畫、藝術教育、城市文化諸領域,亦收錄陳丹青論魯迅及木心的文章數篇。
陳丹青,1953年生與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以同等學曆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赴紐約定居,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景物係列。業餘寫作,2000年齣版文集《紐約瑣記》,2002年齣版《陳丹青音樂筆記》,2003年齣版雜文集《多餘的素材》。2005年齣版雜文集《退步集》。
爆赞丹青陈老师那双执拗而又无辜的大眼睛,据说与之对视,热带鱼都会被吓跑。有那么骇人么,嘿嘿,我倒是真真欣赏呢。与丹青陈老师对视,我看到的全是热情、纯粹、真实…… 好不容易有个真实的鲁迅,还被千千万“假正经”给糟践了。给人家“笑先生”生生安上一张无比板正的“...
評分读陈丹青的文字,听他说话,有快感。这是怎样的快感呢?——陡然的释放。红灯变为绿灯。窒闷午后一场豪雨。弯腰从胯下看见新奇世界。哈哈镜里撞见自己。这快感仿佛刹那的灵光一闪,又似身体经过一个哈欠之后的松弛与振奋。 陈丹青懂得惹人哭惹人笑惹人叹,他用文字撩拨神经,...
評分从《退步集》到《纽约琐记》,再到《与陈丹青交谈》,最后到《退步集续编》,前后两年。 丹青先生初初给我留下印象是在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访谈,当时他防佛刚出任清华大学教授,身上火气尚小,不骂人。记得访谈中还有采访他周围的朋友,印象最深的是刘索拉,对丹青先生长相...
評分从《退步集》到《纽约琐记》,再到《与陈丹青交谈》,最后到《退步集续编》,前后两年。 丹青先生初初给我留下印象是在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访谈,当时他防佛刚出任清华大学教授,身上火气尚小,不骂人。记得访谈中还有采访他周围的朋友,印象最深的是刘索拉,对丹青先生长相...
評分陳丹青評價自己的一聲,三字——不聽話。 不做政治上正確的奴才,想當然站在了體制的對面。 他的《西藏組畫》,先人一步地解密了那個雪山草地的風貌。 他的NY之行,創造了一個畫廊外的獨立燻陶語境。 清華的教書生涯,讓他在中西的碰撞中見證了體制的胎盤,僵化。 個體對抗的結...
2014.9.17第一次閱讀/2017.1.22重溫
评分- -從遙遠的一方背來北京
评分陳丹青隨筆 涉及當代中國藝術 教育問題 城市建築及有關魯迅木心等文化人物等內容的訪談 雜文和博文。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中美日三國在現代化潮流之中各自的抉擇和當下時代的狀況的敘述。讀著不免為現代中國悲哀
评分在最高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所謂“好玩”一詞,能夠超越意義、是非,超越各種大字眼,超越層層疊疊仿佛油垢一般的價值判斷與意識形態,直接感知那個人。我們的曆史教育是嚴重失實的,我們的曆史記憶是缺乏質感的,曆史的某一麵被誇張變形,曆史的另一麵卻是給藏起來,總是不在場的。我們要還原魯迅,先得盡可能還原曆史的情境。我說“盡可能”,因為曆史經常是哈哈鏡,變瞭形的。我們要學會在“變形”中去找那可能準確的“形”。文章的張力,是人格的張力,寫作的維度,也是人格的維度——憤怒、但是同時好玩;深刻、然而精通遊戲;挑釁、卻隨時自嘲,批判、卻忽然話說迴來,魯迅作文,就是這樣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維度與張力。
评分陳丹青隨筆 涉及當代中國藝術 教育問題 城市建築及有關魯迅木心等文化人物等內容的訪談 雜文和博文。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中美日三國在現代化潮流之中各自的抉擇和當下時代的狀況的敘述。讀著不免為現代中國悲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