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曾国藩之所以长久为人称道,不仅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更是因为他的文章与道德。而他的文章、道德之精粹无不包涵于《家书》之中。在他辞世后的第七个年头-1879年,由李瀚章编、李鸿章点校的这部《曾国藩家书》由传忠书局刊刻传世,一时洛阳纸贵,四野流传,迅速成为一部争相购买的家藏典籍。
人们总是希望去追询历史的轨迹以及人物的得失,以便总结世事变迁的规律从而找到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成就人生的捷径,可惜冥冥中造物者有意把答案给空置,让人类不断的去寻找和创造这个答案,继而完善或者毁灭整个人类社会体系。 了解曾国藩最初是从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开始的,...
评分首先,曾国藩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在交通仍然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寄托了他对于父母、对于兄弟、对于家族的无限惦念之情。 其次,曾国藩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官员。28岁中进士点翰林,此后一路扶摇直上,37岁已成为从二品的清廷大员,而这时的他在书信中还时常透露出经济...
评分 评分一、人這一輩子,榮辱成敗各安天命。相比別人而言,曾文正公是幸運的。但仔細分析,讀過此書之人就可以知道,這種幸運絕不是一種偶然。能夠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在滿清搖搖欲墜的關口,巋然不動地將糜爛的天下親手輯安,使斯民稍得喘息的,是這位晚清第一...
评分据说曾国藩家书一共1500封,这本书收录了其中200封左右。 即便是本书编者删掉了七分之六,我还是看的头晕脑胀。 我不是研究曾国藩生平的,对那时的历史也没有太多兴趣,我只是想知道其中的精华所在,而如果从这1500封家书中自己去提炼,太浪费时间了。要是有人能够替我提炼出...
很平常的书信联络,给我的印象是:他很谦逊,很顾家(一直敦促家里的人要敞开心扉,关心弟弟并从学习为人上教导); 看完就感觉是一个长辈在不停的指导,教诲。
评分非常好的一个版本,没有乱七八糟的翻译和解读。 剿灭洪杨匪乱!
评分大三读的,记忆特犹新。原文,无点校,书信够全。
评分很平常的书信联络,给我的印象是:他很谦逊,很顾家(一直敦促家里的人要敞开心扉,关心弟弟并从学习为人上教导); 看完就感觉是一个长辈在不停的指导,教诲。
评分非全本,有所隐; 事之来龙去脉亦非初读者所能深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