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米勒,1974年生于伦敦。他先后在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文学。在普林斯顿期间他开始为媒体写作关于美国的旅行文章。回到伦敦后,他先是担任电视制作人,之后加盟《经济学人》杂志,报道英国政治、文化。2004年,他担任《经济学人》驻莫斯科记者,广泛游历俄罗斯和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各加盟共和国。目前,他是《经济学人》编辑,和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伦敦。
2011年,A.D.米勒的第一部小说《雪融之后》获得巨大成功,先后入围2011年英国布克奖、英国犯罪小说家协会金匕首奖、2012年伦敦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短名单。
一切东西都是有代价的,只有捕鼠器里有免费的奶酪。爱一个既美又危险的女人,需要付出什么?
☆ 2011 曼-布克奖短名单
☆ 2011 英国推理小说家协会金匕首奖短名单
☆ 2012 伦敦图书奖短名单
☆ 2012 《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短名单
☆ 2012 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短名单
冰雪融化而浮出雪面的尸体,俄国人称之为雪花莲(Snowdrop)。这类死者多半是酒鬼和流浪者,自我放弃而倒在皑皑白雪中,有些则是被凶手藏在积雪之中的被害者。
新世纪初,胸怀大志的英国年轻律师尼克因一起案子来到莫斯科。他在地铁里邂逅一对美丽的姑娘玛莎和卡佳,她们带着他在这个城市漫游:光怪陆离的夜总会和怡人的别墅。尼克看到了善良的人,也看到堕落者。
尼克爱上了玛莎,以为人生出现了新的可能,爱便是人生最好的理由。他知道这个女人危险,然而俄罗斯的生活是会让人上瘾的,而且在这里,秘密和尸体很容易被埋葬在冬雪里……
——————————————————————————————————
激动人心……描述了一个异常陌生的世界,在这里,你的道德指南针将旋转不止……米勒这部繁复的作品涉及多个层面,将受害者与施害者、自欺与欺人、爱与道德沦落的故事穿插在了一起。
——《观察家报》
紧凑,引人入胜……非常优秀的首作。
——《泰晤士报》
读这本书,你能看到、感受到莫斯科的浮华、污秽和暴力。
——《波士顿环球报》
这是一部自信冷静、情节复杂、一步一步走向高潮的小说,也是一副阴冷、逼真的当代俄罗斯画像。
——威廉•博伊德(小说家)
雪花莲是春天最早开放的白色花瓣,形状像雪滴,而得名字的。雪花莲株丛低矮,花叶繁茂,不畏春寒,傲然开花。这么美好的事物,不会有人把它跟尸体,交易,权利等等肮脏不堪的词语联系起来的。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在莫斯科的俚语当中,雪花莲的意思却是冬天埋藏的尸体,冰雪...
评分这本书我之前有留意过,也找过一些来看,感觉上是确实不错的,就是作者在写的时候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总体来说天蚕土豆还是不错吧!有一谚语:人的短期成败取决于自己的强项,而长期成就则取决于自身内在的缺点。 人生与投资何其相似,短期的波动...
评分去年六月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音乐厅听了一场格里茂的钢琴独奏会,回来后照例要写电邮向英国友人莱布雷希特汇报。他回信问:“俄罗斯现在还是那样不安全吗?”我说:“街上没有看到光头党流窜。”问他不安全的印象哪里来的,他说是看了A.D.米勒的小说《雪融之后》。这是我第一...
评分看了很多评论,都在谈论国家、谈论政治的腐败、谈论这本书乏善可陈的推理剧情,而在这,我想站在人性的一个小角度上,谈谈人。 “不知怎的,我变成了那种无所谓的人,不管什么都无所谓,虽然察觉到自己做的是坏事却丝毫不在乎。”从没想过自己会变成这样的尼古拉斯在来到俄罗斯...
评分去年六月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音乐厅听了一场格里茂的钢琴独奏会,回来后照例要写电邮向英国友人莱布雷希特汇报。他回信问:“俄罗斯现在还是那样不安全吗?”我说:“街上没有看到光头党流窜。”问他不安全的印象哪里来的,他说是看了A.D.米勒的小说《雪融之后》。这是我第一...
故事有点太平铺直叙了,文笔还不错
评分前面不是很吸引人,后面越看越被吸引。读完有一种哀伤。
评分看过的第一本俄罗斯小说,真的有种阴暗寒冷的感觉~
评分举重若轻的跨类型小说。俄罗斯风情冷得要死,危险得要死,但也美得要死!
评分故事有点太平铺直叙了,文笔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